不能读取jquery

关于上海市残联2018年工作总结和 2019年工作设想的报告

2019-08-22

关于上海市残联2018年工作总结和

2019年工作设想的报告

 

中国残联:

根据中国残联办公厅《关于提交2018年工作总结和2019年工作设想的通知》(残联厅函〔2018〕364号)要求,现将上海市残联2018年工作总结和2019年工作设想报告如下:

2018年工作总结

2018年,上海市残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和中国残联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完成上海残疾人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阶段性任务,残疾人事业取得进一步发展,广大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为促进城市改革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残疾人民生安全网进一步织密扎牢

(一)加强民生保障。持续落实残疾人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普惠政策实施成效显著。实施城乡重度残疾人生活保障、城乡基本居民社会保险补贴、门急诊和住院大病救助,惠及16.16万余人次残疾人。落实残疾人助学补贴政策,给予1188名残疾学生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参加成人学历教育的残疾人学费补贴。继续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惠及26.39万人,残疾人交通补贴惠及30.36万人。继续做好重点对象帮扶工作,共走访、救助12.54万余困难残疾人,残疾人普惠加特惠、一般加特殊的保障制度优势更加显现。

(二)促进就业增收。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残疾人就业。新增残疾人就业人数4076人,其中,城镇新增3538人,已完成指标95.62%;农村(城镇)新增538人,已完成指标134.5%。本市城镇失业登记残疾人为2686人,登记失业率维持在4%以下。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增长,达到社会平均水平七成以上。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期间,共走访登记失业残疾人2219名,组织残疾人专场招聘会116场,实名制纳入年度培训计划2885人,帮助实现就业399人,其中国有企业吸纳41人。持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专项招录残疾人工作,市、区两级公务员单位共录用残疾人9人。应届大学生毕业当年实现就业105人,就业率为99.1%。全市建有258家扶残涉农经济组织,帮扶7969名农村困难残疾人实现劳动增收。推进“阳光基地”转制工作,研究制订加强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管理相关办法。继续办好残疾青年创客空间项目,开展创业导师服务、政策解读以及项目路演及展示、创业交流、商业模块培训、项目评估和诊断,成功注册企业或申办社会组织的残疾人创业者达9人,孵化率达到81.81%。

(三)推动融合教育。优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将残疾学生教育最大限度融入普通教育。持续实施基础教育阶段残疾学生15年免费教育政策,实现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8%以上。建立全市2个市级特殊职业教育办学点、各区1个区级特殊职业教育办学点,设置了9个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深化医教结合,健全特殊教育评估中心,更好地指导学校根据评估合理安置残疾学生,科学安排合适的课程,提供个别化教育和康复训练,落实必要的辅助器具、特殊的教具学具等服务。完善残疾人考试辅助服务举措,为残疾人考生参加中、高考提供盲文试卷、单独设置考场等必要的便利。更多的残疾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共有68名残疾考生被普通高校录取;上海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就读本科、专科的残疾人达到709人,残疾人高等教育资源支持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四)优化康复服务。持续提升康复服务水平,增强残疾人的生活能力和参与能力。全市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残疾人达 12余万人,占有需求人数的90%以上。制定并印发《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提高本市残疾人居家养护服务和0~1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补贴标准。协调推进虹口区创建全国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试点工作,指导实施重点干预项目,探索和创新残疾预防工作模式。动员部署新型带棚残疾人机动(电动)轮椅车上市工作,落实7款带棚残疾人机动(电动)轮椅车列入《上海市残疾人机动轮椅车产品目录》并投入生产。全面开展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进一步确保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有效实施。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顺利通过评审,正式成为本市首家高等院校附属康复医院,其扩建工程作为本市“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制定上海市阳光心园工作手册,进一步推动精神残疾人日间照料机构规范发展。成功举办“全国爱耳日”大型公益音乐会。开展“全国残疾预防日”系列宣传活动,扩大残疾人康复知晓度和影响力。

二、残疾人参与程度进一步融合提高

(一)宣传文化丰富多彩。组织实施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为主题的第二十八次“全国助残日”和“上海助残周”活动,市领导出席主会场活动,并视察上海图书馆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与残疾人及各界代表座谈。“上海助残周”期间,新民晚报、文汇报等20多家媒体和网站报道助残活动。充分发挥“上海残联”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新民晚报阳光专刊“两报一刊”的集聚效用,加大社会关注、把握和引导正确舆论导向,微信公众号排名在全国残联系统名列前茅,广泛提升残疾人事业社会影响力。通过举办“同一片阳光,同一个梦想”文艺演出、刊发专刊、编印“阳光梦想”纪念册和举行大型座谈会等活动,纪念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三十周年,共话残联光荣历程,共谋未来发展蓝图。组织“阅读修身”系列残疾人读书活动等群众文化活动,残疾人参与人数持续增加。持续开展无障碍电影放映活动,全市18家商业影院共放映无障碍电影162场,观影残疾人达1.8万余人次;遍布社区的185个阳光院线无障碍放映点,将无障碍电影送到残疾人家门口,残疾人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修养进一步提升。

(二)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170多个体育自强健身点发挥作用,80%的残疾人参加了社区体育活动。残疾人群众体育纳入市民运动会、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和上海马拉松等品牌赛事,残疾人轮椅方阵等成为城市融合发展的亮丽风景线。积极参加特奥运动会等各类全国性残疾人群众体育赛事并取得好成绩,发扬了勇敢尝试、争取胜利的残疾人体育精神。残疾人竞技体育多点开花,全市组队参加轮椅击剑、自行车比赛等多个全国残疾人单项体育赛事。上海轮椅冰壶队、聋人篮球女队通过预选赛,获得全运会参赛资格。上海男、女两队在全国坐式排球锦标赛上双双夺冠。应邀组队参加英国马拉松赛、瑞士田径大奖赛、波兰轮椅击剑世界杯、荷兰坐式排球世锦赛、格鲁吉亚轮椅击剑世锦赛、波哥大残奥举重美洲公开锦标赛等国际赛事。在第三届亚州残运会上,上海20名残疾人运动员顽强拼搏,夺得坐式排球、轮椅击剑、田径等3个大项17枚金牌、6枚银牌和9枚铜牌。

(三)无障碍环境持续改善。完成《〈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上海市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会同建设管理部门广泛开展调研,充分听取意见。系统梳理本市交通无障碍环境建设瓶颈并提出解决方案,重点开展缘石坡道、盲道、无障碍通道、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停车位、无障碍交通标志及交通信息无障碍设施等无障碍设施的督导工作,推动增设、改造和建设道路、公共建筑、公共交通工具及站点、居住小区、停车场(库)等无障碍设施。研究升级残疾人家庭精准化无障碍改造工作,为残疾人家庭提供安全、实用、个性化的无障碍设施。开展“助聋导医手语服务”调研,会同了卫生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开设市北医院助聋手语门诊,逐步扩大助聋就医信息交流无障碍服务覆盖面。开通“12345”市民热线手语视频服务个人PC服务。推动50余家市级政府门户网站完成全网无障碍改造,与建设银行上海分行合作实现残疾人金融业务办理无障碍等一系列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举措,进一步改善了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和城市建设的条件。

(四)推进法治残联进程。充分提高残联组织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推进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意识,全面提升残联系统依法治理的法治能力和水平。完成《上海市法治残联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着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难题。发挥由法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专家组成的上海市残疾人权益保障专家顾问团作用,对法治残联建设的总体规划、公共政策的顶层设计以及残疾人权益保障等问题提供专业支撑。开展“法援惠民生·关爱残疾人”法律援助品牌建设活动,开播法治残联讲堂,以品牌创建活动为契机,着力加大对残疾人的法律援助供给力度。推动残疾人法律服务延伸到基层,构建市、区、街镇(乡)三级法律服务网络,着力加强对残疾人的法律援助供给力度,建立健全和创新残疾人法律援助的长效机制。把法制教育贯穿于法律服务全过程,就地就近为残疾人提供及时、便利的法律服务。切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答复办理工作,共接收和办结代表建议、政协提案21件,解决采纳的建议和提案达81.82%。加强对信访工作的舆情分析研判,及时预警超前应对,建立健全分级分责解决信访突出问题机制,积极引导来访人正确对待自身诉求,依法依规逐级走访。运用有效工作机制关心特殊困难残疾人生活,切实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用责任和感情排忧解难、化解矛盾。残疾人信访秩序平稳、可控。接待来访、来电、邮件9626批(件)次,及时妥善化解集访7批次/211人(次)。“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共接听来电3241个,均给予当面答复或转办相关单位及时受理和办理,确保残疾人需求反映的渠道通畅。

三、残疾人事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稳固

(一)加强残联队伍建设。持续努力建设政治坚定、纪律严格、工作上能打硬仗、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干部队伍,积极投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当新时代排头兵、先行者”大调研活动,全年共调研近400次,其中“四不两直”调研多达120次。经过梳理,归集为75个问题,近七成已获解决,包括带棚机动轮椅车上市、增加助聋门诊和无障碍道路整治等“三跨”问题,让广大残疾人都能感受到大调研的成效。今年在“上海大调研”微信公众号上推送入库信息6篇,已发表调研手札等4篇,取得全市第三名的好成绩,实现调研成果和社会影响双丰收。开展《上海市残疾人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期评估,通过调研、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掌握情况,汇集残疾人小康监测、事业统计和动态更新数据摸清底数。数据显示,《规划》所确定的发展指标和重点项目在总体上达到了“十三五”中期的进度要求,完成情况符合预期;其中部分工作已经提前甚至超额完成了期末目标值,为“十三五”目标的全面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成功召开上海市残联第七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残联领导机构,作出了推动新时代上海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完成市、区、街镇(乡)三级残联自下而上逐级换届改选,大幅提升各区、街镇(乡)残疾人及其亲友代表比例、主席团委员比例。残疾人代表和委员年龄结构更加合理,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参政议政能力明显增强。持续推进“强基育人”工程项目,市、区两级残联根据“重点突出、亮点鲜明、操作性强、实效评估”的原则,对照《2018年全国残疾人组织建设“强基育人”工程目标任务评估表》开展自查自评,梳理总结群团改革等重点任务和工作经验,自评分达94分,提升了残联组织现代治理能力。积极落实“社区助残”公益性劳动组织转制工作,摸底梳理本市5679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基本情况,研究制订本市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管理指导意见。组织新一届残联干部、专门协会工作者、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专业服务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制定《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专门协会工作制度(试行)》,为规范开展残疾人专门协会工作提供了指导意见和政策依据,进一步发挥专门协会密切联系残疾人的作用,使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在基层和社会更加活跃。

(二)推进智慧助残服务。打破数据壁垒,提升服务质量。推进残疾人事务“全市通办”,制订工作规范流程,对社区受理及残联业务系统进行技术改造,按时实现残联业务社区受理事项“全市通办”。推进落实残疾人居家养护服务申请等12项残联业务全部在“一网通办”平台上线,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创新数据指标,用好动态更新。运用“互联网+”服务理念和信息化手段开展信息数据采集与分析,持续推进动态更新常态化管理。深入全市6千多个居村,与52.59万名登记对象开展零距离沟通,入户率达98.82%。结合工作实际,对41项调查指标中残疾人健康等6项指标拓展采集信息内容,并针对残疾人呼声较高的特殊服务需求,增加了“手语导医”“无障碍电影”“无障碍出行”等10项指标内容,推进数据准确化、监控常态化、分析精准化,为成果转化奠定坚实基础,为找到找准残疾人工作的落脚点和发力点提供条件保障。探索智能应用,革新管理手段,研究残疾人证功能定位、服务内容等要件,形成上海第三代残疾人证(智能化)工作方案,为2019年全面推行第三代残疾人证(智能化)核发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推动社会积极参与。不断巩固壮大社会助残力量,与党外人士和社会各界加强沟通交流,以座谈交流及函询等形式,共同研讨消除无障碍建设中的“认识障碍”,凝聚共识,促进本市无障碍环境制度建设。推进政府购买助残服务,完善购买助残服务项目目录,截至2018年9月底,各区完成购买助残服务项目130个,承接项目的社会助残社会组织近百个,有效弥补了基本公共服务难以覆盖而残疾人迫切需要的个性化需求。积极招募助残志愿者,完善助残志愿者工作服务平台,稳定2万余人的志愿者队伍,推动“智力助残”“希望之家”等志愿服务扩大社会影响力。全市涌现出19名“上海市自强模范”、60名“上海市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30个“上海市残疾人之家”、20名“上海市残疾人先进个人”和40家“上海市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30名“上海市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等模范典型,广大残疾人自强不息、奉献社会的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回顾过去的一年,全市残疾人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获得了较好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一是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体系有待完善。残疾人的康复维权、辅具适配、教育就业、支出型贫困残疾人临时救助等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二是残疾人养护养老资源短缺。目前本市的养护机构还不能满足残疾人的需求,床位紧张,针对残疾人的个性化托养机构比较缺乏;三是无障碍环境建设存在短板。《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上海市实施办法亟需加快立法,无障碍设施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要引起重视,全社会无障碍意识有待加强。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予以足够的重视,并积极谋划应对之策。

2019年工作设想

2019年,全市残联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中国残联和市残联第七次代表大会的重要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全局大局,聚焦“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坚持“走基层、体民情”“找痛点、破难题”,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和组织优势,以改革创新和不懈奋斗的精神,努力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推动全市残疾人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一、维护平等权利,促进残疾人共享美好生活

(一)进一步提升残疾人民生保障水平。坚持“兜住底、补短板、保基本、全覆盖”原则,全面落实重残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代缴政策,研究提高困难和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资助标准。开展“两项补贴”专项督查,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流程操作规范。开展星级 “阳光之家”评选活动,以网络投票等方式扩大影响面,放大头雁效应,提升“阳光之家”服务能级。完善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继续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进一步降低失业登记率。继续做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专项招录残疾人和国有企业定向招聘残疾人工作。研究制定本市残疾青年见习基地管理办法。创新创造非遗文化项目支持残疾人居家就业新模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拓宽就业渠道。

(二)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教育服务。不断完善从学前教育到终身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的工作要求,健全特殊教育专业支撑体系。深化医教结合,推动医学鉴定和教育评估贯穿特教全过程,通过“一人一案”全面满足残疾人学生教育与康复的双重需求。继续推动残疾人职业教育在招生录取、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学历层次、学制年限、证书资质等方面的改革。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残疾人特点,增设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专业,扩大开班,增加招生数量。建立覆盖全市的开放型残疾人高等教育网络,招收不少于100名残疾人接受成人学历教育,保持在校生规模平稳增长。研究在普通师范类院校开设特殊教育通用课程,推进实现特教教师全面具备特教专业资质,切实提升特殊教育师资力量。加大对残疾人学生和生活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的助学力度,完善残疾人教育支持保障体系。

(三)进一步增强残疾人康复服务效能。全面落实《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的实施意见》《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儿童抢救性康复支持力度,推动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转制为儿童康复中心。开展社区康复,扩大康复服务覆盖面,深化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服务内涵。探索人工智能在辅助器具领域的应用。推进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扩建项目建设,力争于2019年内开工。积极推进本市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满足广大残疾人的基本医疗及康复需求。继续做好残疾人健康体检、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残疾人养护、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等康复服务项目。研发生产经济、实用、环保、智能的残疾人辅助器具,研究推广个性化、智能化辅助器具,优化适配服务。增强“阳光辅具网”服务效能,制定并实施本市矫形鞋适配及服务标准政策,稳妥有序开展新型带棚残疾人机动轮椅车上市后置换及购置工作,做好残疾人养护服务调研与政策研究,探索为重度残疾人提供个性化养护服务模式。办好长三角康复论坛,加强城际康复交流合作。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爱耳日”“全国残疾预防日”“全国爱眼日”“全国助残日”“上海助残周”等专题宣传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残疾预防与康复宣传活动。

二、优化环境条件,推动残疾人融合发展

(一)进一步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加快推进上海残联官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建设,提升残疾人事业宣传效果。继续贯彻《关于推进本市残疾人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厚植残疾人事业文化基础。支持残疾人文化影视作品创作发行,支持残疾人艺术团队发展,残疾人基层文化建设。组织开展2019年上海残疾人文化月活动,参与上海市民文化节、上海之春等文化演出活动,推荐优秀作品参加群众文艺“新人新作”展示。筹备、策划、组织庆祝建国70周年文艺演出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知识性、趣味性读书活动,鼓励更多的残疾人参与读书活动。继续发展残疾人体育,做好国内外赛事的参赛工作,认真扎实备战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第七届全国特奥运动会、2019年阿布扎比特奥会、2020年东京残奥会、2022年冬残奥会等各项重大赛事。承接坐排、田径等单项世锦赛国家队集训任务,完成国家队参赛任务。继续办好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进一步拓展参与人群,提升办赛质量,继续将各类残疾人比赛纳入上海市城市业余联赛。办好第九届全国残疾人健身周活动和“爱在上海”残健融合城市定向赛等活动。

(二)进一步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上海市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办法》立项调研,会同市建设管理部门推动尽快排入立法程序。持续开展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建设督促检查,重点做好重要会展场馆等公共场所、虹桥机场航站楼等交通枢纽站点、海昌极地海洋公园等新建旅游景点的无障碍督导。实现残疾人无障碍专用车位资源APP上线运行,实时发布无障碍停车位信息。做好上海市“助聋导医手语服务”试点推广工作,会同卫生管理部门在医疗机构拓展助聋服务覆盖面。进一步完善本市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政策,建设50户残疾人家庭示范型无障碍改造样板,继续为1000户残疾人家庭提供安全、实用的无障碍设施,提供不同类别、菜单式无障碍设计方案,个性化提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品质,增强残疾人独立生活能力。推进门户网站建设和政府网站无障碍改造,按照《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标准,通过数字有声技术为视力残疾人提供无障碍阅读服务。继续推进信息无障碍交流,做好新闻综合频道的午间新闻节目和市“两会”的电视直播中进行同步手语播报的工作,研究增加手语播报电视栏目数量,培养电视新闻手语播报人才。加大商业影院无障碍电影放映工作力度,建好无障碍电影志愿者撰稿和解说团队。

(三)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权益保障。建立健全与人大、政协联系沟通机制,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积极迎接市人大关于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的执法检查,主动邀请政协视察“阳光之家”等残疾人服务机构,充分保障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工作机制,努力将服务热线打造成为残疾人服务的政策咨询平台、诉求反馈平台、热心服务平台和维权监管平台。进一步做好残疾人信访维权工作,形成有效的信访矛盾化解责任机制,坚持引导残疾人依法逐级走访,提高初次信访事项的一次性解决率,切实减少新增重复事项。着力做好敏感时间节点和重大节日期间的残疾人信访维稳工作,努力把信访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发挥专业作用、提高维权质量,进一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信访突出矛盾化解工作,继续做好“心灵关爱”项目服务,有效介入突发性信访事件应急处置。

三、提升保障能力,加快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

(一)进一步强化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应用。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服务。进一步做好残联服务事项 “一网通办”工作,充分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建立健全综合智能门户,广泛征求意见,完善板块功能,丰富板块内容,健全标准统一、资源共享、动态更新的残疾人事业数据资源中心,探索利用大数据为残疾人事业提供数据分析预警、业务流程优化和个性化需求分析等应用服务。继续做好年度动态更新数据采集,完善自建信息系统功能。按照第三代残疾人证(智能化)方案设计的功能要求进行信息化系统开发,并完成部门间数据对接,共同做好本市智能化残疾人证的制作发放工作。逐步推行无纸化办公,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二)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开展助残服务。贯彻落实好本市《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助残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不断完善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的目录和符合承接项目资质的助残社会组织目录。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和助残社会组织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开展助残社会组织扶持形式、扶持内容专项调研;开展助残社会组织评比活动,形成助残社会机构库,为持续推进助残社会组织发展提供支撑;探索公益性服务项目设计,加强助残社会组织的培育孵化,提高社会组织准入门槛,提升社会组织质量,促进助残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指导助残社会组织开展自身建设,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积极拓展助残志愿服务领域,扩大志愿者队伍,提升志愿者综合素质,建立统一的志愿者服务平台,推动志愿助残活动广泛深入开展,进一步倡导和凝聚社会助残新风。

(三)进一步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本领。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筑牢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按照深化群团改革要求,通过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持续打造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法治残联。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和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的管理指导,制定专职委员队伍管理意见,充分发挥基层残疾人组织在社会治理和服务中的作用。健全街镇残联组织,加强基层残联工作力量。继续开展多渠道、多层次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残联干部、协会骨干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完成好“强基育人”工程各项任务目标,特别注意培养和选拔残疾人干部和年轻干部。旗帜鲜明地鼓励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好干部,让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充满朝气和活力。按照中国残联和专门协会章程要求,进一步加强专门协会的制度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切实提升专门协会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使之更好地成为本类别残疾人的利益代言人、服务组织者和权益维护者。

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励着我们,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美好蓝图召唤着我们,让城市的温度在残疾人身上首先体现的要求鞭策着我们。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中国残联的决策部署,强化法治残联、服务残联、智慧残联、开放残联的建设,团结带领广大残疾人投身于改革发展大业,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卓越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征程中创造残疾人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