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坚韧唱响中国盲协的生日赞歌
――中国盲协常务副主席李伟洪访谈
7月27日,中国盲人协会(下简称:盲协)成立60周年的庆祝活动在中国残联如期举行。几天后,记者见到了李伟洪,白衬衫配深色西裤依旧透着那份从容、自信,可时不时的几声咳嗽,流露了他的疲惫。因为一直加班,60周年庆祝活动临近时他却生病了,医生嘱咐让他好好歇歇,可印画册、选节目、定场地……手头上一件件事情让这位盲协的“掌舵人”无法安下心。今年已过花甲之年的他对于这种忙碌的工作状态或许早已习惯,可在举办这次活动,李伟洪紧张的背后,还透着一丝幸福和自豪,这份情感源于何处?他又是怎样看待中国盲协的成长?未来盲协又该如何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进了李伟洪的内心世界。
盲人月刊:出版盲协成立60周年画册的时候,您特意将“60年筚路蓝缕、60年走向成熟。60年辛勤耕耘,60年硕果累累……”几句话加到了开篇语,是不是有特别的感受?
李伟洪:的确是这样。60年前,中国盲人协会的前身――中国盲人福利会正式成立。宗旨是:协助政府关心、扶助广大盲人群众,为盲人福利服务。毛泽东主席在和他的亲家、盲人福利会第一任总干事张文秋谈话时说:“盲人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你既然是为被压迫的人谋解放才出来革命的,为什么不去解放这些最苦的人呢?”可见当时无论是盲人群体,还是这个事业的发展都处在不被了解,落后的境地。60年来,中国盲人协会正是为了帮助这个最痛苦的人群历经风雨沧桑、不断开拓进取。还记得我2004年来到盲协的时候,每年中国残联拨给盲协的活动经费才5万元,想要举办一些活动真是捉襟见肘,可既然作为盲人群体的娘家人,就要负起责任来,虽然没有钱,我们也是积极地想办法,尝试跟中国残联的其他部门一起组织活动,像举办盲人按摩培训班、文学笔会等。盲协从最早每年组织不了几次活动,到现在拥有百万元的活动经费,每年举办盲人就业培训班、象棋比赛、歌咏比赛,等等活动十余次,这一发展过程确实不容易啊。
盲人月刊:对于中国盲协的发展能否谈谈您的看法?
李伟洪:中国盲人协会经过60年的发展有了质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其实也是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缩影,是残疾人专门协会发展的缩影。中国盲人协会发展到今天,凝聚着几代国家领导人和残联领导的关怀与厚爱,特别是朴方同志。我还记得那是2001年,那时我还在盲文出版社工作,在北京的一所宾馆里,召开了中国盲协主席工作会议,我作为盲协的一名委员参加的。朴方同志主持了大会,当时条件比较简陋,没有主席台,朴方就跟大家坐在一起,在那次会上他提出了残疾人协会“三个活跃”的指导思想,就是协会要在残疾人组织里活跃、要在基层中活跃、在社会上活跃。也正是在朴方同志的积极倡导下,中国盲协才能在2006年完成了法人社团登记。
盲人月刊:盲协成为独立法人,您觉得给协会,给您自己带来了什么?
李伟洪:2006年12月7日,经民政部批准中国盲人协会正式成为社团法人单位。截至2012年,全国共建立省级以下盲人协会3089个,已建并进行社团登记数879个。中国盲协要能为更多盲人服务,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才会得到他们的支持、关注,而协会拥有独立法人资格后,从制度上为盲协工作能够更好地开展创造了条件。并且,盲人群体的关注度越高,盲协组织活动起来更加容易,这其实是一个良性循环。
另外,成为独立法人后,也给协会的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给我们带来了更大压力。像在庆祝盲协成立60周年的活动中,我们举办“追梦杯”第四届全国盲人歌手大赛,来自全国的30余位选手登台献唱,而且我们请了像原中央歌剧院的副院长苏建忠等多位音乐领域的专家作为评委,无论从活动水平还是规模都很棒,可以说都与盲协成为独立法人社团有着关系,过去在盲协根本无法想象能筹办这样一次活动,如今不仅盲人朋友们对盲协的活动有期待,并且还要满足赞助商的要求,所以盲协的工作压力更大了。
盲人月刊:在中国盲协工作这么多年,工作量、工作压力这么大,您为了什么?
李伟洪:我是2004年来到盲协工作的,尽管刚来的时候,盲协每年的经费仅有几万块钱,但我们也没停下来,找机会和其他机关单位合作搞活动。现在中国盲协发展得越来越好,工作的确很累,有时候我也想过歇歇,可想到人家赞助商家都投给你钱了,又怎么能说停就停呢!如果协会把定好的活动取消了,人家不仅会说我李伟洪不讲信用,更会觉得盲协办事不利,原本盲人能参加的活动就少,要是因我的懒惰、疏忽把中国盲协的工作耽误了,太愧对1700多万盲人朋友对中国盲人协会的信任。
对于盲协这么有感情,还在于我对失明有着切肤之痛。因为每年一到春天眼睛就会出现严重的过敏症状,所以17岁那年父母带我做了眼部手术,至今我还记得手术台上那盏灯,那是我眼睛还好时能看到的最后一件东西。由于手术失误,眼底出血导致双眼失明。随之而来的是对生活的绝望和痛苦,为了能让我尽快从阴霾中振作起来,父亲曾带我去学手风琴,但并没对我起到多少作用,直到父亲带我参观完中国盲文图书馆,摸到那密密麻麻的盲文书,才让我对未来的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到了“文革”,父母都被安排下乡务农,我被安排寄养在父亲的朋友家,在那段时间里,自学了盲文,然后又自学了初中知识,考上了大专,后来又被分配到了中国盲文图书馆工作。这些经历让我体会到失明后的惶恐与无助,以及求学路上的艰辛和孤独,也让我懂得了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是盲人重新获得光明,找回生活希望的唯一途径。
盲人月刊:从事盲人事业几十年,您这种敬业精神值得大家敬佩、学习,繁忙的工作会不会对您的家庭产生影响?
李伟洪:从事盲人工作几十年,要说最对不起的人就是我家人,他们在工作上给了我很大支持和理解。像我爱人不仅要照顾卧床瘫痪十几年的父亲,她还要照顾80多岁的母亲。年轻时,因为我工作忙很少照顾家里,我俩也曾争吵过,经过几十年,磨也都磨习惯了,现在她对我的工作非常支持、理解。
对女儿我也感到很愧疚。女儿为了给家里省钱,在新加坡用了两年时间就考下了国际注册会计师。14科考试,她跟我讲,每考完一科像得了一场大病,一场考试3小时,全部英文作答,答完卷放下笔就不想再拿起来了。她经常因为学习压力太大,给我打电话,话还没说两句就开始哭,听着她哭我心里也特别难受。可因为工作太忙没法去新加坡看她,只能在电话里简单地跟她交流。我女儿也确实很争气,有一门考试的成绩在新加坡得第一名,在世界范围都排到了第三名。
“服务盲人俯首耕耘一甲子,引领群众挺胸迈向新纪元”。这是中国残联名誉主席邓朴方为中国盲人协会成立60周年的题词,不仅展示了中国盲协成立60年来的职责与成就,更道出了像李伟洪这样一批批多年从事盲人事业工作者的艰辛、苦楚,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他们用一个甲子的执著与坚韧为中国盲人协会、中国盲人事业以及1700万盲人兄弟姐妹唱起了生日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