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787号
代表建议的答复
代表建议:关于扩大社会弱势群体的范畴及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常态化关怀的建议
办理结果:留作参考
答复内容:
一、关于“关注弱势群体,将弱势群体纳入社会福利项目”。
扶助弱势群体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上海市残联作为市政府批准的由残疾人及其亲友和残疾人工作者组成的人民团体,具有代表、服务、管理三种职能,即:代表残疾人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团结帮助残疾人,为残疾人服务;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承担政府委托的任务,管理和发展残疾人事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残疾人证是认定残疾人及其残疾类别、残疾等级的合法凭证,是残疾人依法享有国家和地方政府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自闭症、渐冻症、中度忧郁症患者等弱势群体如符合残疾人标准,可按相关程序申领残疾人证,进而享受残联系统提供的各项惠残政策和助残服务。同时,上海市残联正在按照一网通办改革有关要求,进一步优化残疾人证办理程序;目前已实现残疾人证不见面办理,今后还将采取更多举措,为弱势群体申领残疾人证提供更大的便利。
二、关于“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不能仅靠专项行动,而是应当常态化、法治化”。
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依靠自身努力难以满足其生存基本需求的公民给予的物质帮助和服务,旨在保证每一位公民都能获得基本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在促进社会安全和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发挥兜底作用。2014年,国务院出台《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初步构建了民政统筹、分工负责、相互衔接,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社会救助体系。2020年,民政部、财政部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草案征求意见稿)》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对《社会救助法(草案)》进行初次审议。根据法律草案,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红十字会等组织应根据职责或者章程参与社会救助,开展社会帮扶活动。下一步,上海市残联将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在社会救助立法过程中建言献策,努力实现助残帮扶常态化、法治化,全面推动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让弱势群体有更多获得感。
三、关于“大力发展志愿者服务,营造全社会关心弱势群体的氛围”。
上海市残联历来重视助残志愿服务工作。2020年,市残联在原有志愿组织基础上,整合成立上海市助残志愿服务总队,以志愿服务总队为主体、以志愿者服务基地和联络团体为两翼,以志愿服务行业联盟为驱动力,营造志愿帮扶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助残志愿服务持久深入开展。2020年,我们还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并发布了“上海助残志愿者”服务标识,全面提升上海市助残志愿团队的辨识度和影响力,增强助残志愿者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激励和引导更多社会各界人士投入到“扶残助残”行动中。截止目前,上海助残志愿服务总队直属及联络各级团体注册志愿者已达1.5万人,累计服务时长超50万小时,助残队伍力量不断壮大。
下一步,上海市残联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借力残联群团组织特点,聚焦残疾人群体特殊需求,通过加强总体谋划,统筹整合资源,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夯实基础,壮大助残志愿服务队伍,持续拓展助残志愿服务工作内容和载体,切实为残疾人朋友提供个性化服务,推动助残志愿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健全志愿助残服务组织体系。落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有关要求,主动融入全市志愿服务工作大局,依托各级残疾人组织,逐步健全市、区、街道(乡镇)、居村志愿助残服务组织体系。积极引导各级机关团体、大中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关注残疾人的生活,鼓励成立专门的志愿助残服务队,为残疾人提供多元化服务。同时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平台,汇聚行业助残志愿团队优质资源,将志愿服务纵向覆盖到社区,横向覆盖到智力、金融、交通、文化、司法、医院、青年等领域。 二是拓展助残志愿服务内容。深入基层挖掘残疾人最急、最盼、最需的志愿服务需求,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关注、残疾人急需、志愿者能为”的志愿助残服务活动。落实“一网通办”场景应用建设要求,推进“云助残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行,在做好“助盲出行”服务项目的基础上,继续推动法律咨询服务、轨交出行、日间陪聊、应急照料、助残政策精准推送等模块上线,持续拓宽助残志愿服务种类和服务渠道,进一步提升志愿助残服务效能。三是健全助残服务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云助残服务平台”服务评价功能开发,通过新增服务榜单、星级评价等方式,探索创新志愿服务奖励机制,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到“云助残”助残志愿服务中,提高平台供需服务对接效率。落实《上海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激励嘉许实施办法》,深入挖掘志愿助残先进典型,在市残联层面开展评比表彰,并推荐其参加上海市和中央有关评优评先活动,激励更多的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积极投身到助残志愿服务事业。四是加强助残志愿服务宣传和引导。加大助残志愿服务品牌培育,通过服务创新、模式更新、内容推新等方式,为原有志愿助残服务品牌持续赋能;通过开展优秀成果展、交流分享会、实地观摩与考察活动等,做好传帮带工作,努力培育新的志愿服务品牌。发挥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作用,做好志助残愿服务的公益宣传,积极宣传先进志愿服务集体和优秀志愿者的典型事迹,倡导志愿助残人人可为、处处可为的理念,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服务团队和个人参与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