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jquery

2021年上海市残疾人工作要点

2021-10-16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起步之年,上海残疾人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中国残联的部署要求,加强残疾人民生保障、扩大公共服务供给、优化扶残助残氛围,持续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残疾人高品质生活。

一、切实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

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残疾人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5%,城镇残疾人登记失业率低于4%。坚持按比例就业形式,推进落实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公示制度,继续做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专项招录残疾人和国有企业定向招聘残疾人工作,增加500人就业。探索残疾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新模式,建立和完善创业孵化基地、实训基地、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文化创意基地,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制定文化创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业基地吸纳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组织开展电子商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训,积极扶持残疾人居家就业。修订上海市扶残涉农经济组织政策,进一步做好帮扶农村困难残疾人劳动增收工作。推进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进入医疗机构工作。继续开展“阳光之家”星级评选活动。办好2021年“就业援助月活动”。完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政策,促进残疾人就业培训实名制更加系统规范。推进残疾人职业技能“以赛促训”,备战全国残疾人岗位精英赛。研究调整2021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方案。完善“一人一档”精准帮扶,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动态调整。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不低于95%和98%。

保障残疾人教育权益。推进建立残疾人职业教育跨区域招生制度,鼓励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增设与就业相适应的职教专业。做好首批中职院校“3+1”学制的残疾学生毕业工作,通过项目化运作,为中职院校残疾学生的岗位实操实训、职业精神培育提供支持和帮助。通过多种形式推广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制作针对诉讼领域的通用手语常用词汇教材,试点推广一批基层法院在线手语服务点。发挥上海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作用,招收更多残疾人接受成人学历教育。做好残疾人学生和生活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助学工作。

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系统梳理优化残疾人康复政策,完善“聋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救助”等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增强残疾预防意识,推动虹口区成为辐射全市的残疾预防工作样板和示范,带动全市残疾预防工作逐步展开。积极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和社区心理干预,预防和减少精神残疾发生。做实“阳光心园”“辅助器具服务社”等社区康复服务,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残疾预防宣传、康复指导、辅助器具适配等社区康复工作。保障儿童康复权益,研究建立自闭症康复专家指导委员会,强化“阳光宝宝卡”儿童康复机构的监管和指导。协同推进特殊残疾人养护床位规划落实。提升“阳光心园”日间照料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项目和内容。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完成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年度任务,实现上海市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转型目标。 

二、积极促进残疾人融合发展

推进“一网通办”高效服务。统筹推进残疾人事务“跨省通办”,保质保量完成残疾人证新办、换领、迁移、挂失补办、注销、残疾类别/等级变更以及全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情况联网认证等7个事项落地任务。加快推进全市残联系统公共服务事项纳入“一网通办”,存量70%、新增100%的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积极推进“助残一件事”优化工作,加强多部门、跨层级的业务事项整合,将听力言语残疾人信息卡套餐、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4个事项纳入优化范围,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拓展和优化服务应用场景,通过“云助残服务平台”,为残疾人群体提供“需求发布、信息共享、服务对接、宣传展示、互动交流”等服务。

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大局,结合“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节,发挥市残联抖音、助残云等新媒体舆论宣传作用,宣传残疾人事业“十三五”发展成果,讲好残疾人故事。组织开展第三十一次“全国助残日”和第二十二次“上海助残周”等公益活动。加快组建市残疾人艺术团队,组织参加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开展2021年上海市残疾人读书系列活动,推荐优秀作品参加群文“新人新作”展示。参与上海市旅游节、上海国际艺术节等文化演出活动。做好2021年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申报、审核和挂牌等工作。继续推进商业影院和“阳光院线”社区无障碍电影放映工作。发展残疾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活动,备战东京残奥会和第11届全国残运会、办好上海市第10届残运会,举办残奥、特奥和第11届残疾人健身周活动,组队参加全国残疾人排舞比赛、足球争霸赛等专项体育赛事。规划集体育训练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残疾人体育训练设施。

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抓住《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契机,推动建立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议事协调机构,协调出台实施细则、配套制度和政策措施。采取志愿服务模式,通过社会招募等方式组建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志愿服务队伍,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无障碍督导工作,探索建立无障碍督导结果反馈整改机制,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监管效能。强化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功能,建立多部门联合、多形式联动机制,强化对公共服务场地、商圈、交通枢纽等场所的监管执法。大力推进无障碍数字地图建设,加快采集、整合无障碍设施资源,完善无障碍设施数据库,开发集无障碍设施定位、查询、区域导航为一体的数字地图。实施“一网通办”门户及随申办APP等“助残一件事”办理平台信息无障碍改造。确立本市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标准,编制通用设计导则,展开项目绩效评估,调整相应补贴标准,提升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水平。

维护残疾人权益。适应形势任务需要,突出抓好《民法典》《残疾人保障法》《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办法》等法律规章的宣传,引导残疾人知法守法。开展市、区、街(镇)三级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达标活动,提升各级残疾人法律服务机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从严执行《上海市残联系统信访工作规定》,完善残联信访工作制度,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信访工作,优化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化解缠访闹访集访和越级上访的工作能力。

三、不断提高残疾人事业治理水平

迈好规划实施第一步。推动《上海市残疾人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如期印发实施,研究制定各区、市残联业务条线相关配套实施方案、制度举措,统筹好与规划相衔接的年度工作计划安排,为“十四五”残疾人事业新一轮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召开上海残疾人事业大会,总结宣传“十三五”时期的成果经验,部署“十四五”规划重要指标、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开展残疾人新一轮基本生活状况监测,启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残疾人高品质生活相关课题研究,完善科学评估体系,为制度化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提供重要支撑。

发展社会助残服务。深化助残志愿服务内涵建设,建立志愿者招募及日常管理工作制度,有效整合志愿服务群体资源,拓宽志愿者来源渠道,增加助残服务者数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助残志愿服务总队等平台,项目化培育志愿服务品牌;开展优秀志愿项目展示,组织优秀项目参加全国和市级评选活动。深化政府购买助残服务改革,修订完善《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助残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科学制定《上海市关于政府购买助残服务项目目录》框架,研究制定助残社会组织、企业、机构推荐目录准入标准和推荐方式,举办服务项目供需对接洽谈活动,持续提升政府购买服务整体水平。发挥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助残优势,提升善款和物资募集与捐赠能力,加强“助医、助学、助困”力度,着力提高助残公益服务实效。

夯实组织建设基础。贯彻落实市委对上海党的群团组织改革要求,全面加强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制定市残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实施方案,细化党组、党组主要负责同志、党组其他成员“三个责任”清单,规范市残联党组成员廉政谈话制度,定期研判和通报残疾人思想状况,着力提高党风廉政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市委巡视监督。聚焦残疾人工作所需、残疾人生活所盼、残疾人事业所困,深入开展“走基层、察民意、访民情”为主题的大走访、大调研、大慰问和送温暖“三大一送”活动和“学听跟”专项活动,解决一批广大残疾人所愁所盼、基层残联和残疾人组织所急所难的问题。持续增强全市残联组织依法治理能力,全面建设法治残联。进一步规范基层残联组织建设,对残联理事长、副理事长人选,严格履行经由同级组织部门商上一级残联组织会同考察后提交主席团审议的组织程序。制定《上海市加强和改进居(村)残协工作的实施意见》,规范新一届居(村)残疾人协会工作。强化残疾人专门协会的主责主业,提高群众组织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破解难题能力,切实履行“代表、服务、维权、监督”职能。

强化信息化技术支撑。加强信息系统整合的顶层设计,着眼残疾人工作和政务服务需求,积极构建数据资源、协同办公和综合业务服务等“三个平台”,着力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积极开展残疾人大数据治理工作,开展残联业务数据标准方案与编制课题研究,科学制定业务数据标准,进一步优化数据质量稽核,促进残疾人数据向集中归集、互为共享转变,提高数据获取、处理和使用的监管能力。继续推进和完善“一网通办”和建立一体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系统等相关技术保障工作。做好应纳未纳系统上云迁移和本市“阳光之家”“重残养护机构”等四个子系统的升级改造与“上海市盲人证”数据对接服务工作。高标准实施信创工程,高质量完成公务机房安全整改工作,巩固现有安全运维体系,确保市残联信息系统安全稳定、可靠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