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jquery

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2017年工作执行情况总结

2018-03-09

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2017年工作执行情况总结

 

一、多措并举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

合并政策。完成残疾人基本社会保险城乡合并,实现重度残疾人基本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实现重残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同步合并,提高农村重度残疾人参保的补贴水平。实施残疾人交通补贴政策,残疾人交通补贴与老年综合津贴衔接,覆盖全市65周岁以下残疾人,政策实施以来惠及30.36万人。为114名重残推保对象逐月缴纳社会保险费;为38750名重残人员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险费。

救助重残。保障政策向重残人员倾斜。33355人享受城镇重残无业人员生活补助,15545人享受农村重残无业人员生活补助;16859人参加城镇重残无业养老;45806名重残人员享受城乡居民医保。提升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对1692名尚未参加养老保险和603名尚未参加医疗保险的重度残疾人全面摸底和宣传动员,完成符合条件又有意愿的重度残疾人参保率100%的目标。继续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旧房改造户给予家电补贴,通过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帮助残疾人解决在危房改造、搬迁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兜住底线。建立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截至2017年7月,本市16个区享受“两项补贴”的残疾人总数为25.45万人。其中,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7.55万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7.9万人,累计发放“两项补贴”资金总额10.46亿元,按低保130%的标准给予城乡重残无业人员生活补助,覆盖5万名重残无业人员,并实现城乡残疾人社会救助标准一体化。

二、公平均等发展残疾人公共服务

加强康复服务。起草制定《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从建设“健康上海”城市的高度入手,既涵盖了条例精神,又体现了上海特色。日前,《实施意见》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不久将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分别制定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和辅助器具服务“十三五”实施方案,制定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方案。截至10月底,共为39597名残疾人实施免费健康体检;为3020名持有“阳光宝宝卡”的残疾儿童提供了康复训练补贴;为6000余名残疾人提供机构养护服务;为2万余名残疾人提供居家养护服务;为39名残疾人发放人工耳蜗手术补贴;915名盲人参加定向行走训练评估考核;4000余人享有阳光心园服务,49名聋儿获得听觉言语康复评估等级证书。市养志康复医院二期扩建项目纳入《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现已正式立项。

推动教育优先。继续实施基础教育阶段残疾学生15年免费教育。给予残疾学生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参加成人学历教育的残疾人学费补贴。全市共有2093名残疾学生和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子女获得助学补贴,补助资金1210万余元。印发加强特殊职业教育管理的实施意见,设置市级2个、每区1个特殊职业教育办学点。全市参加特教学业考试进入高中阶段特殊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 261名。全年共为27名残疾考生提供高中学业考试中的合理便利。健全高等院校招录机制,支持残疾考生参加各类高考,共有65名残疾考生被普通高校录取。做好残疾人开放大学教育工作,为全盲学生提供包括专科《社区管理与服务》等5个专业的43本电子教材,4位视障学生顺利完成本科学业,其中2人获得学士学位证书。完成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测评系统建设,促进上海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就业质量的提高。

促进就业增收。帮扶农村5000名困难残疾人劳动增收项目列入2017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目前,全市接受帮扶的农村困难残疾人6448人,完成全年计划数的121.41%。实施残疾劳动者就业促进专项计划,分散就业和集中就业并行,拓宽就业渠道与提升就业能力并举,进一步优化残疾人就业环境。2017年本市机关事业单位继续专项招录残疾人,并适当放宽身体条件,全市推出16个公务员职位,61个事业单位岗位。经过笔试、面试、体检、政审等环节,市区两级共录用公务员10名,事业单位招录18名,录用人数为历年最高。开展以“就业帮扶,真情相助”为主题的就业援助月活动,并明确1月18日为全市就业援助活动日,向援助对象送岗位、送温暖。实现国有企业组团专场招聘残疾人。创立残疾人创业基地“创客201”,开展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和培训。制定实施《上海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规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和管理。稳步推进《上海市残疾人就业办法》制定工作,现正向社会征求意见,年内将发布实施。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本市残疾人已基本实现充分就业。上海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登记失业率2.77%,低于本市户籍人口登记失业率4.1%。

三、共建共享改善残疾人参与环境

推进环境无障碍。继续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实现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和同步验收;推广政府网站、公共服务机构和交通工具为残疾人提供信息交流无障碍服务;加大企事业单位无障碍设施建设,支持改进残疾人就业环境。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转入常态化管理,根据政策不变,队伍不散,工作不断,管理不乱的要求,继续组织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根据中国残联要求,举办第八期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员培训班。组织完成无障碍公共卫生间调研工作,采取抽样调查和样本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对100个样本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形成调研报告。继续做好残疾人机动燃油车和“英伦”出租车补贴工作,全市共下拨18287辆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475万余元,“英伦”出租车今年累计补贴2038差次,发放补贴1.8万余元。实现每天直播手语电视新闻,落实政府及各部门网站无障碍首页改造并加快推进全网改造。

推动汇聚正能量。探索建立“两微(微博微信)、一网(残联官网)、一报(新民晚报阳光天地专版)、一刊(灵芝草杂志)”等“五个一”新媒体平台,促进更多的力量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坚持开展全国助残日、上海助残周及全国残疾预防日宣传活动。积极组团参与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参演成绩在东部赛区16个省市中排名第二,成为上海历届汇演成绩之最。开展“读书启迪”系列残疾人读书活动,举办“献给战士的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诵读大赛。举办“特奥十年”系列活动。全市商业影院共放映200场无障碍电影,新增100余家社区无障碍电影放映点,撰写社区无障碍电影剧本50部,配音和制作合成40多部。参加埃及阿拉德纳国际特殊天赋艺术节,聋人舞蹈团惊艳亮相。残疾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同步发展,实施“自强健身工程”,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残疾人达12万余人。举行上海市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参加人数达5000人,成为全市规模空前的残疾人体育盛会。组队参加残疾人乒乓球、硬地滚球、自行车(场地)、射箭、盲人足球、冰壶、田径和游泳、坐式排球等部分单项全国锦标赛。

着力维稳促和谐。建设阳光信访、责任信访和法治信访,全力化解信访突出矛盾。认真做好年度重要节点期间的信访稳控工作,积极做好残疾人舆情监控和导向工作。通过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受理办理程序,积极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强化分级分责解决信访突出问题机制,及时妥善处理解决残疾人各类信访问题,积极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参与化解信访难题,推出残疾人“心灵关爱”项目探索工作新机制,采用心理学专业方式介入解决集访、闹访、缠访等事项,引导残疾人理性提出信访诉求,取得较好效果。开设应用心理学培训班,提高残疾人工作者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今年以来,接待受理来电来信来访共7591人/件/次。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接听来电4393个,均给予及时合理的处置。为满足7万名聋人群体特殊需求,在部分区试点开通“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手语视频服务,畅通了残疾人诉求渠道。建立健全市、区两级残疾人法律援助和法律救助运行机制,与上海市法律援助中心形成合作备忘录,拓宽法律服务渠道和降低法律服务门槛,成立助残律师志愿者服务团,依托专业力量,为残疾人提供免费法律服务。

四、夯实稳固残疾人事业发展基础

推进换届工作。起草《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意见》《深入推进专门协会社会化建设意见》等初稿,进一步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学习贯彻中国残联文件要求,规范有序推进基层残联换届工作。经中国残联组联部、市委组织部同意,印发《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区残疾人联合会换届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市残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360名,第七届主席团委员78人。召开区残联换届工作会议,统一部署区残联换届工作。召开残疾人代表座谈会,做好代表委员人选和协会班子建议人选的推荐工作。同时,积极做好区残联换届工作指导,要求确保换届工作程序规范、组织严密、风清气正。相关领导分赴各区委组织部门,就换届要求、代表结构、换届程序等进行沟通,并会同部分区委组织部共同考察残联新一届执行理事会人选。同时, 通过对区残联上报的换届工作方案进行“二上二下”审核把关,目前,各区残联换届工作方案已全部通过市残联审核批复。各街镇残联换届工作正在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目前 220个街镇残联中已有85个完成换届。

做好动态更新。深入开展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充分发挥各级残联、居村残协作用,并引入移动互联网工作方式,使用移动终端进行数据采集,做到信息可采集、数据可分析、终端可管控。制定动态更新工作实施方案、试点方案、培训方案和移动终端管理办法,会同中标公司完成移动终端信息采集系统、统计分析系统、信息采集员管理系统开发工作。举办动态更新业务培训78场,1.01万余名信息采集员参加培训。2017年动态更新涉及16个区、6119个居村,登记对象为48.95万余人,完成登记率为98.89%。入户信息采集46.96万余人,电话信息采集1.44万余人;信息采集入户率97.01%。严格把好质量控制关,委托第三方对信息采集进行“全过程质控”,其中,入户跟访224人,抽样对象分布16个区32个街镇81个居村;随机电话回访1990人,质控结果达到预期,受访残疾人满意度高。按照中国残联要求完成动态更新工作总结和区残工委、区残联“双签字”工作。

落实便捷服务。完成涵盖残疾人基础信息、就业保障、康复服务、救助补贴等近80个业务模块的建设与应用,基本形成覆盖面广、管理功能齐全的残联业务管理系统。深化残疾人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与中国残联以及上海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市教委等10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初步完成“上海市残疾人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围绕残疾人“一人一档”对现有残疾人业务信息进行归类、整合和利用,实现对残疾人各项信息的精准和集成管理。根据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要求,以落实残疾人业务受理下沉社区为抓手,推进服务方式转变,建立市、区、街镇残联三级行政权力目录,其中市级行政权力32项,区级37项,街镇20项。依托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确定19项行政事务下沉到社区,公开服务清单,规范服务标准,简化服务流程,逐步实现“一口受理、全市通办”。明确2项行政审批事项和16项服务事项接入市政府网上政务大厅,方便残疾人办事。

五、着力推进残疾人事业改革创新

扩大助残服务。全市残联系统始终重视运用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丰富助残服务内容,推进服务专业化水平,通过市场机制的运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助残服务。印发做好政府购买助残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上海市关于政府购买助残服务项目目录,所列服务项目21项,涵盖残疾人及其家庭基本生活需求、社会支持需求、成长发展需求及法律服务需求四个方面,填补了基本公共服务难以覆盖而残疾人迫切需要的空白点。截至目前,2017年度市、区残联购买助残服务项目297个,项目资金1.8亿元。市残联协同市志愿者协会完善助残志愿者工作服务平台,指导区残联开展助残志愿者注册管理工作,开展志愿者招募,组织开展志愿助残工作,举办助残志愿者业务培训班提升志愿助残专业化水平,推进志愿助残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强化小康监测。坚持开展残疾人小康进程监测,掌握残疾人需求的变化情况并预测发展趋势,在中国残联《残疾人小康监测指标体系》18项指标基础上,结合上海本地区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形成了既囊括国家指标又体现区域体色“38+3”的监测指标体系框架,全面反映上海残疾人的生存、发展、环境状况。选择9个区作为样本区,根据95%置信度,全市残疾人家庭主要收支指标抽样误差控制在5%内的统计要求,按照每个居村委会5户的原则,从9区192个居村委中抽选了1010个样本户。对其家庭收支、就业、食品、住房、消费等状况每年连续跟踪调查,并建立监测状况发布机制。为开发监测数据,使之成为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决策依据,与相关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形成上海残疾人小康监测报告和残疾人事业年度统计分析两项研究报告,力争通过专业研究,将监测数据转化为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思路办法,转化为提升残疾人民生福祉的保障机制,转化为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政策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