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jquery

条例实施首日,代表委员实地走访:上海“无障碍”环境建设10年,趋个性化、人性化、大众化!

2023-03-03

3月1日是《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实施首日。当天,静安区残联组织10多位市和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走进临汾社区实地了解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代表和委员经现场实地了解情况后感悟:10年来,上海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已经发生质的变化,其中硬件建设趋于个性化,软件环境更加人性化,受益人群则从原先的残疾人覆盖到所有有需求的人群。

 

“无障碍”已辐射社区和家庭

代表、委员走访的第一站是临汾路街道“阳光家园”,家园服务的对象为智力障碍人士和精神障碍人士。为了让在这里生活、学习的残疾人尽可能“无障碍”,家园的地面铺设了无台阶防滑地砖;服务台分成高位和低位,方便工作人员与坐轮椅的残障人士进行交流。

“卫生间安装了自动门。电梯同时安装了高位按钮和低位按钮,方便坐轮椅的残障人士进入时,按按钮后到达想去的楼层。”市人大代表蒋善勇,也是肢残人士,他在实地了解情况时观察非常仔细。

接着蒋善勇一行来到临汾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通过手语视频与听障人士张先生进行沟通。张先生因为听力障碍,原先来中心办理社保手续时,需要把要求写在纸上,通过反复写字,让工作人员了解他来此地的意图后,才能帮助办理相关手续。现在,张先生只要打开在线手语视频,通过手语翻译,工作人员很快帮他领取了病历记录本。

肢残人士徐女士家住汾西路,在区残联和街道努力下,去年她家进行了无障碍改造。经过改造,徐女士家的厨房改建成低位水槽、低位不锈钢操作台、防滑地砖、铝扣板吊顶等,卫生间建有防滑地砖、坐便器、铝扣板吊顶、沐浴拉手、坐厕扶手、呼叫装置、感应夜灯等。徐女士感激地说:“没想到我家的无障碍建得这么好,谢谢政府,谢谢残联。”

 

上海无障碍环境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期

市残联权益处负责人透露,2013年以来,上海全面推进城市道路、建筑物、公共场所、交通设施和信息交流等无障碍建设,目前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期,其中新建、扩建、改建的各类政府对外服务窗口、轨交站点、公园绿地、室外公厕、医疗康复、体育文化、商业服务建筑等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建设率达到100%。已建各类公共建筑、居住小区等的无障碍设施改造率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目前,上海各大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已形成了设施完备、建设规范、标志明显、运行正常的无障碍设施与服务网络。全市累计投放约2000辆纯电动无障碍公交车、1000辆无障碍出租汽车,轨道交通16条线路415个站点(含磁悬浮),也全部建有无障碍设施。人行天桥加装无障碍电梯纳入本市实事项目,目前已有38座人行天桥完成加装工作。农村村委会办公室、卫生室、健身点和便民服务点的无障碍设施已经全覆盖。

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网站100%实现了首页无障碍改造;无障碍电影、电视新闻已经加配字幕和手语直播;上海图书馆已经建成全国首家“无障碍数字图书馆”。另外,全市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卫生中心等服务窗口正在逐步实现向聋人提供“在线手语视频服务”;上海首创无障碍多媒体网上服务专区;市民服务热线开通了手语视频服务等。

蒋善勇平时对街头、社区的无障碍设施和环境格外关注,他最大的体会是,10年来,上海无障碍环境建设已经发生深刻变化,“10年前街头、社区无障碍设施以盲道、坡道、卫生间扶手为主,数量和种类都有限。这两年,无障碍硬件设施越来越个性化,导盲帽、智能仿生手等新品种辅具不断推向市场,适合家庭需要的个性化无障碍设施开始走进家庭。“软环境建设趋于人性化,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信息无障碍,手语导医服务、手语视频服务、无障碍电影等日趋普及。无障碍服务人群也从过去的残障人士普及至老年人等有需要人群。”

 

市残联权益处:发挥社会力量,把建设推向新高度

上海无障碍设施环境建设有进步也有不足。静安区政协委员陈大为在调研后发现,部分无障碍硬件设施建设不规范,坡道比例不合规,盲道被占用等情况依然较为普遍。他举例说,有的无障碍坡道不够长,肢残人坐着轮椅难以上坡道情况比较多。

静安区政协委员史逸禅认为,无障碍建设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现在的问题是,部分无障碍项目建设存在部门间各自为政情况,比如盲道分段建设后不连贯等问题时有发生。

“虽然近年来上海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成绩显著,但与国内、国际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市残联权益处负责人认为,主要存在着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法律法规配套制度不完善;无障碍设施不健全、被侵占的现象。“社会认同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他们共同认为,《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的实施,将进一步助推上海无障碍环境建设。要以条例为基础,通过出台更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配套制度和政策措施,发挥社会组织力量,吸引各领域专业人士为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建言献策,才能在新时期,把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到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