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jquery

本市残疾人康复工作稳步迈向新征程

2021-09-17

建党百年之际,回眸近些年,在市委、市政 府 的 领 导 下 ,“ 十 三 五 ” 期 间 , 本 市 残 疾 人 康复工作紧紧围绕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 程的总体目标,坚持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 进一步加强残疾预防,实施精准康复服务, 加大康复服务保障力度,提升康复服务专 业化能力和水平,顺利推进“十三五”残疾 人康复工作各项任务,以优异的“康复答卷” 向建党百年献礼。

康复融入政府服务大局

根据国务院《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要求,本市 已将残疾预防和康复纳入医疗卫生事业大局和“健康上海” 整体建设规划中。

一是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辅助器具适配列入《上海市 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作为政府民生保障“保基本、兜底 线”的庄严承诺。

二是将“残疾人居家养护”“重残无业人员机构养护” 等13个康复服务事项纳入“一网通办”,并持续优化流程、方 便办理。

三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康复条线全力做好疫情防 控工作,第一时间排摸基层情况,加强各残疾人康复服务机 构防疫工作管理,开展多种线上形式康复服务,落实残疾人 居家养护服务防护措施,确保重点人群服务保障不间断。

四是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战略。2019年6月12日在 上海举办的“长三角残疾人康复工作协作会议”上,上海市 养志康复医院被授予“中国康复医学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 为今后长三角地区康复专业人员的交流学习提供了新平台, 有利于加强长三角地区残疾人康复事业一体化发展。

五是积极参与沪遵扶贫协作。根据上海市合作交流办公 室对口帮扶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遵义市残联提出的对口帮扶工作的实际需求,进行康复及辅具服务工作的交流、研讨, 协调爱心企业确定捐助人工耳蜗,为当地听障儿童提供耳蜗 救助;为云南残联儿童康复工作人员来沪进行定点学习做好 相关协助工作。

康复服务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随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残疾人康复保障体系日益完 善。本市2001年起开展辅具适配服务,陆续出台了常规类辅 具适配、电动类辅具适配、假肢和矫形器适配、眼镜式助视 器适配、全年龄段助听器配发、护理用品配发、脑瘫儿童康 复训练器具进家庭等多项辅具适配政策,满足了残疾人多元 化和个性化需求。目前,年均提供辅具适配17.6万件,适配金 额1.1亿元,受益残疾人17万人次。2016年1月1日,本市正式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 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十三五”期间,本市近20万名重度 残疾人享受护理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目标人群覆盖率 100%。

2017年7月1日,国务院通过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 条例》正式施行。为深入贯彻《条例》精神,市残联牵头起草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的实施意见》。围绕本市实现“健康上海”战略目标,从覆盖 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残疾预防的角度,努力减少残疾发生 率,改善残疾人生命质量。

2018年,市残联牵头制定《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建 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涵盖了基本公共服 务、康复医疗服务、康复与教育、辅助器具服务、无障碍环境 建设等多方面内容,为今后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及保障工作的 深入开展提供依据。

2019年,市残联协调财政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听 障儿童、在校生助听器及无线助听套装适配工作的通知》, 进一步完善本市听障儿童、在校生助听器及无线助听套装适 配工作,保障听障儿童康复权益;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 肢体残疾人矫形鞋适配工作的通知》,规范适配流程,完善 操作细则。

2020年,根据中残联、教育部两办公厅《关于开展残疾 大学生辅助器具适配助学行动的通知》精神,商同教育部门 为本市普通高等学校(包括全日制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 就读并注册在校、有辅助器具适配需求的持证学生配发各类 辅助器具,共建本市在校残疾大学生辅助器具适配制度。

康复服务补贴标准不断提高

为减轻残疾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负担,市残联协调市财 政局、原市卫生计生委、市教委等部门提高“阳光宝宝卡”康 复救助补贴标准,为各类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提供经费保障。 2019年1月1日起,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少年儿童康复补贴由 之前的每人每年3 000元调整为每人每年10 000元;脑瘫少年 儿童康复补贴由每人每年15 000元调整为每人每年24 000元; 肢体残疾少年儿童康复补贴由每人每年10 000元调整为每人

每年15 000元;孤独症少年儿童康复补贴由每人每年12 000元 调整为每人每年24 000元。

为提升残疾人养护服务质量,近年来积极协调市民政 局、市财政局等部门,不断提高残疾人养护服务补贴标准。 2018年10月起,残疾人居家养护服务补贴标准由每小时20元 调整为每小时25元。2021年3月起,重残无业人员机构养护服 务补贴标准由原每人每月70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1 200元;8-16 周岁困难重度残疾未成年人机构养护服务补贴标准由原每人 每月100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1500元。

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

近年来,本市以“公平可及、均衡分布”“公办为主、社会 补充”为原则,坚持做强专业康复机构、建实社区康复机构。

一是市级康复机构功能重整、错位发展,突显特色。市 养志康复医院扩建工程列入上海市“十三五”规划和重点建 设项目,于2015年启动筹建,2020年8月25日正式开工建设。建 成后,市养志康复医院康复床位将增至1 000张,目标成为国 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康复医院。上海市残疾人 康复职业培训中心根据上海市“十三五”规划关于“加快康 复机构建设,实现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功能转型,建 成市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有关要求,2020年初基本实现了业 务功能转型,2021年2月正式更名并调整职能范围,成为一家 专业承担本市残疾儿童康复、教育、综合评估、康复科技和 家庭支持模式研究以及综合康复人才培训的康复机构。

二是做实做细社区康复机构。积极鼓励各区在条件成 熟的街道(乡镇)创建标准化辅具服务社,市残疾人辅助器 具资源中心发挥市级资源中心职能,“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完 成114家街道(乡镇)标准化辅具服务社创建工作,按期完成 “创建100家标准化辅具服务社”的目标任务。同时对精神残 疾人社区康复机构阳光心园、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等残 疾人社区康复服务机构,推出一系列标准化建设规范,社区 康复机构以其就近、就便、实用、有效的特点成为残疾人社区 康复的基础保障。

精准康复服务取得成效

“十三五”期间,平均每年为6 000余名残疾人提供机构 养护服务;为2万名残疾人提供居家养护服务;为8万余名残 疾人提供了“送康复上门”服务;为10万余名残疾人进行了免 费健康体检;为近5 000名精神残疾人提供“阳光心园”日间 照料服务;为3 500余名残疾儿童实施了康复救助;精神病人 免费服药救助1万余名。3年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救助195 人;贫困白内障复明手术补助近1万名;盲人定向行走训练评 估3 000余名。每年配发各类辅助器具20万件;适配全额类辅 具15万件,受益共计12万人次;适配补贴类以及组合类辅具约 4 000件,受益3 000余人次。有需求的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率 99%以上、辅助器具适配率99%以上,康复服务总体有效率达 93.33%。

一是强化康复人才队伍建设。每年开展残疾人康复协调 员、阳光心园管理与服务人员、“希望之家”指导员、盲人定向 行走、残疾人儿童康复业务员等各类市级康复知识培训班, 年培训约1 500人次,确保本市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有效 实施。

二是充分利用专家资源优势。2018年,市残联牵头成立 上海市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专家技术指导组、补充更 新康复资源中心名单,为本市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提供了更为专业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依托上海市残疾人康复专 家指导组,督导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工作,推动本市残疾预 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深入开展。

三是积极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18年初,原 市卫生计生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转发〈关于做好残疾人家庭 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在本市全面开展残疾人 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将精准康复服务行动与家庭医生签约工 作有效对接,并共同举办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暨残疾人家 庭医生签约服务培训班,下发《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 导手册》,使精准康复服务进一步得到提升。

四是大幅提升辅具服务效能。依托阳光辅具网,成功将 电子商务模式运用于辅具服务中,打破了层层上报、逐级下 发的传统辅具申请模式,使辅具服务更加便捷、快速。

五是有效开展残疾预防宣传工作。深入社区开展预防残 疾宣传、康复指导和信息咨询等工作,鼓励和支持残疾人及 其家庭参加社区康复活动,融入社区生活。每年全国残疾预 防日、爱耳日、爱眼日等宣传节点,与多部门配合,统筹做好宣 传报道,传播残疾预防知识。邀请康复专家参与上海人民广 播电台FM93.4/AM990残疾预防公益报时。利用市残联融媒体 平台,积极宣传各类残疾人康复活动。向全市发放《残疾预 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社区康复知识读本系列丛书》等宣传资料,引导全社会加强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共同做好残疾 预防工作。

六是推进全国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试点创建。根据国家 要求,“十三五”期间,市残联积极协调推进全国试验区—— 虹口区的试点创建,指导实施重点干预项目,探索创新残疾 预防工作模式。以创建工作为引领,虹口区全面加强残疾预 防体系建设和残疾源头防控力度,形成了区、街道、社区三级 联网的残疾预防及康复服务网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2021年作为 “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市残联将立足新起点,继续以 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目标,积极构建残疾人现 代康复服务新体系,奋力开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