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3 月 3 日第 22 次全国“爱耳日”当天, 关于“人人享有听力健康”的主题出现在各大媒体及相关宣传平台,在越来越多人关注听障人士这一特殊群体的同时,共享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当前,我国听力语言康复事业经过 30 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极大地改善了听力残疾人特别是 0-7 岁听障儿童的康复状况,听障儿童全面康复理念不断丰富, 全国听力语言康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听障儿童康复已经基本实现制度化保障,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的多元化态势已经形成。
回首 1988 年,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作为一项抢救性工程被纳入《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正式开启了中国聋儿听力语言康复划时代的一年。此后,各省市积极开展聋儿康复和预防工作,上海市也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听障儿童康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听障儿童救助机制,让更多听障儿童享有康复服务。经过不断努力,目前上海的聋儿康复率已达9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越来越多的听障儿童听到爱的分贝,入读普通学校,顺利融入社会。
技术变革带动政策优化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科技的发展不过是使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对于听障儿童来说,相关科技的发展却可以极大地改变他们的生活,甚至影响人生轨迹。助听器、人工耳蜗等助听设备的问世,让听力障碍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作为提高听障儿童听觉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之一,助听器通过提高声音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听障儿童充分利用残余听力,补偿了听障儿童的听力损失。凭借小体积的外形和相对简易的佩戴方式,如今助听器已然是辅听设备的“主力军”。
2005年,人工耳蜗移植技术基本成熟,逐渐进入中国市场。这种特殊的声-电能转换电子装置,为重度及极重度听力障碍患者获得或恢复听觉提供了技术支持。众多3岁之前的低龄听障儿童在听觉和言语发育的关键期,进行植入手术,由人工耳蜗代替病变受损的听觉器官,刺激听神经纤维,再由大脑产生听觉,实现听觉和言语康复。
2015年,FM无线调频系统在听障儿童康复领域开始应用,通过增大信号声强度,降低噪声强度,解决了距离对助听效果产生影响的问题。只要在助听器或人工耳蜗上安装一个调频接收器,就可以清晰地接收到这个信号。在发射器功率满足的前提下,只要教师或家长配戴了发射器,配戴了接收器的聋儿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更加清晰地听到他们的声音。这一系统的广泛应用,对提高听障儿童康复效果起到极大的作用。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听障儿童的需求日益提高,相关政
策也应运而生。2001年起,上海市对贫困人群实施听力助残项目;2002年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为听障人群免费配发助听器及120节电池;2005年和2006年,听力助残项目进一步惠及在校学生及贫困成年人;随后0至7岁听力障碍儿童资助覆盖面也进一步从上海户籍扩大到常住人口,补贴标准也有所提高,其中,人工耳蜗移植补贴从每人6万元增加到15万元, 覆盖手术及术后康复训练费用。“阳光宝宝卡”从最开始每人每年3000元的康复训练补贴,调整为每人每年1万元。
专业康复助力聋儿发声
“随着技术不断完善以及相关政策的不断调整,听力语言康复工作者的目标就是根据听障儿童的需求,使之更加精准化、精细化、个性化。”上海市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聋儿康复科科长李永勤说道。
作为一所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省级一类聋儿康复机构,上海市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是全市听觉语言康复行业的技术中心、资源中心和指导中心,自2004年成立以来,见证了我
国听力语言康复工作的飞跃式发展,也在事业发展的大潮中添砖加瓦。
目前,上海市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共设立4个全日制班级, 包括大、中、小、托班;此外还有每周固定训练半天的半日制亲子班以及预约制的个别化训练。中心采用机构训练、家长培训、社区指导等各种形式,积极建构中心、家庭、社区开放式的康复教育网络,为听障儿童提供听能管理、学前教育、听觉语言训练、言语矫治、康复评估、家庭训练指导等康复服务。
在中心,专业的师资团队是聋儿康复强有力的保障。目前主要有听觉口语师、言语矫治师、听力师、学前老师、保育
员、保健员等康复教育角色。不同的职能,让聋儿可以收获全方位的康复效果,听觉口语师的任务就是对听障儿童的听觉和口语进行康复、评估及训练,让聋儿能听会说;言语矫治师则是借助专业手段和工具让聋儿感受该如何发音,让他们说得更清楚;听力师负责检测聋儿的辅听设备是否正常,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以及监测孩子的听觉状况;学前老师在掌握班级孩子听力状况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学前教育课程,确保聋儿所学内容和普通幼儿园接轨;保育、保健员主要负责在训聋儿的生活照料及日常护理。
“这样一支完整的康复队伍之前是没有的。”李永勤坦言,随着时代发展,听障孩子的康复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元
化,同时也要求听力语言康复行业越来越专科化、精细化。早在2004年,中心只有康复教师、听力师,2005年开始设
有学前老师和个别化老师,2007年纳入言语矫治师,2009年个别化老师转型成听觉口语师,此外,对保育、保健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持证上岗还要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角色的演变、队伍的细化,为聋儿康复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新力量。
全面发展催生累累硕果
每年4月份,上海市特殊儿童康复中心都会请专家进行听障儿童听觉言语能力康复等级评估,评估合格的聋儿可以
获得康复合格证书,也等于拿到了一张进入普通幼儿园、普通小学的“入学券”。评估内容根据上海聋儿实际情况,结合学前要求,贴近学习及生活需要,从听觉能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沟通能力、言语清晰度等维度进行综合考量,通过数据和普通同龄孩子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培养听障儿童全面发展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助听技术的发展及康复救助政策的完善,我国听障儿童早期康复对象出现小龄化趋势。如何契合低龄听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康复需要,提供切实、精准、有效的康复服务已成为当前听障儿童早期康复工作及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李永勤说道。
2015年,上海市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成功申报了“上海市残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并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合作,在低龄听障儿童康复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其中,亲子教学方面,中心率先在全国开展0-3岁小龄听障儿童亲子康复训练,摸索出一套小龄听障儿童亲子教学课程模式,涵盖了由教师指导、家长主导的亲子游戏课程,参考普通早教机构的亲子早教课程以及将康复点纳入生活环节的康复类课程等。先进的亲子教学模式推出后,随即成为很多省市效仿的典型。
在中心,听障儿童的听说训练已经成为最基本的工作, “全面发展才是硬道理”。为让听障儿童的学前课程和普通幼儿园接轨,中心针对孩子的全面发展设置了各项特色项目, 各班级全面开展英语、STEAM课程,中大班增设烘焙、合唱、舞蹈等,其中,2019年由上海市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上海市音乐学院社会教育学院、上海复旦微电子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共同发起成立的“蜗牛宝宝合唱团”,已经成为中心的一大特色品牌,合唱团成员先后在马兰花剧场、白玉兰剧场、东方电视台东视剧场登台演出,参与各种公益爱心活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爱心人士的鼎力支持。
听力健康改变人生轨迹
近20年的工作生涯,李永勤看到了上海聋儿康复事业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历程,也目睹了聋儿及家长的巨大改变。
“今天听障儿童的面貌和10年前的听障儿童完全不一样,他们的生活不再是‘两点一线’,融入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和外界互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如今的聋儿变得非常自信。这样的精神面貌,是我们以前从未想到的。”
技术的提升让康复手段和康复理念逐渐发生变化,康复课程也日益完善,听障儿童的发展水平变得更高,家长的观念也不同以往。以前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听力障碍,大多数都
处于失落、崩溃的状态,认为听障孩子前途渺茫,现在家长们看到其他听障孩子的发展方向,知道孩子未来的路是什么样的,生活的希望让他们变得乐观、积极。
家长也不再仅仅满足于孩子能听会说,而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普通孩子一样全面发展,甚至精英化培养,做到出类拔萃,无论是择校,还是参加各类特长培训……他们和普通同龄孩子家长走在相同的轨道上。
据了解,2004年本市聋儿康复率为40%,目前已经达到
92%。上海市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作为上海市听力语言康复工作的一个缩影,当前在训聋儿近150名,从2004年成立到现在,聋儿康复率从最初的53%已经上升至93.7%,入普幼、普小率逐年增加,迄今为止共帮助2000余名听障儿童从中心走出去,进入普通学校,更好地融入社会。
新时代,新目标。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
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为我国听力语言康复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要战略机遇,相信未来,每一位听障儿童都能享有高质量听力健康服务,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图片来源:上海市特殊儿童康复中心
上海市儿童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