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是普陀区长寿路第二小学的一名教师,在校工作10年,借调在区里和街道工作10年。1980年9月,调到当时的胶州路街道办事处(现为长寿路街道办事处)负责民政和残疾人工作。我感谢党和政府,把我从一个残疾社会青年,培养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又从一名人民教师锻炼成为国家公务员。我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用伤残的手脚奉献党,尽心尽力做好民政和残疾人工作,演绎一段后20年为党奉献的精彩人生故事。
创办福利工厂,丰富文化生活
记得,我从学校调到街道,临别时,校长拉着我的手动容地说:“到了街道,别忘记自己是位共产党员,要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做好事,上为党分忧,下为民解愁。”我没有辜负老校长对我的谆谆教导,为解决残疾人劳动就业,一到街道就创办福利工厂,给残疾人找条出路。我拖着残疾的腿脚东奔西走,终于,1981年3月街道第一家福利工厂开业,场地是从街道生产组“讨”来的一小块地方,资金是从区民政局“借”来的2000元,技术人员是从上海墨水厂“挖”来的一名退休老工人。有谁能想到从原来拆纱头、做蛇皮袋,到做胶水、糨糊,生产的胶水和糨糊占市场销量的60%,年利润50万元。我还把街道内的残疾人集中起来,按他们的身体状况分到不同的岗位上。有时候,一些智障和精神病患者还会在工作时发病、打架,这些都要我来应付。我强调,对这些残疾人要“三疗一教育”,即“工疗、娱疗、药疗”和思想教育。我还做了思想发动工作,建立孤老包护组和服务站,动员社会方方面面关心关爱照料优抚对象和孤老的日常生活,每年都要组织优抚对象、孤老、残疾人到市区和近郊游览,先后到过上海动物园、大观园、佘山、古漪园,嘉定孔庙、汇龙潭等地,还乘船游览黄浦江,观看了浦江两岸秀丽的景色,拓宽视野、增加知识、陶冶情操。春节前还为孤老举办年夜饭,让他们开开心心过好年。
想方设法,方便乘车
街道和居民区老老少少的人对我很熟悉,都叫我陈老师,称我是编外的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有的还给我一个雅号“布衣参谋”,我感到这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记得在1992年底,本市新辟了一条自昌化路至真北新村的105路大站车,由于105路大站车和小站车路线走向不一样,票价也不一样,乘客感到很不方便,尽管售票员每到一站,总要报一下路牌,有时路牌不清,不但乘客容易乘错车,而且也增加了售票员的工作强度。有一次,有一位老年乘客告诉我,他要到曹杨七村,结果错乘了105路大站车,弄得很尴尬,走了不少冤枉路。于是,我写信给报社、电台反映,拖着病残的腿脚到车队联系,要求大站车更名,以免混淆。两年过去了,虽然开始一直没有结果,但我不甘心,我又给当时的市长黄菊写信,最后事情终于圆满解决了,105路大站车改成了136路公交车。为此,当时的市公交总公司给我写来了感谢信,很多乘客称赞我做了一件好事。更令我难忘的是1997年4月24日,我参加了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的“上海市信访工作会议暨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总结表彰会”,胸戴大红花,受到市领导的亲切接见表彰,心里感到十分的高兴和无比的激动。我想,自己只不过尽了公民之责,而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解放日报》刊登我参政议政的事迹,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还特邀我为嘉宾,和听众朋友一起交流参政议政的情况,这更激励我为
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乐于奉献,努力工作,感到参政议政乐趣无穷,这件事至今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宣传公益事业,热心为民办事2000年5月我退休后继续为党奉献,利用我喜欢舞文弄墨的兴趣爱好,在新闻媒体上写了50多位热心公益事业先进人物事迹,我每年参加“书送希望,输送光明”捐书助学活动,把自己在上海书展购买的适合孩子们课外阅读书籍捐献出来,因为我感到我们家境贫困读书少,现在多捐点书就是希望山区里的孩子不要再重蹈我们的覆辙。前几年家里的书捐赠得差不多了,这几年每次活动开始前,我都会跑一趟上海书城,精心为孩子们挑选七八本世界名著,再细心一层层包装好。有一年我听说山区孩子还缺文具,便特意买了两只崭新的书包,希望他们通过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文化创造辉煌,这项活动我坚持了16年。同时,我还热心社会监督和行风建设,由于平时喜欢提意见和建议,“爱挑刺”,商场、物业、医院、车队很多单位聘请我为特约监理员和行风监督员,对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评头论足。我利用双休日,经常到商场里走一走、看一看,当我看到商场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而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针头线脑却买不到。在一次座谈会上,我向商场领导提出能否增加一些小商品,以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商场领导很重视。不久,专门设立了专柜,还设立总经理信箱,接受广大群众意见和监督,以改进工作。1982年12月,我被评为普陀区民政先进工作者,这是我的第一张荣誉证书,我一直把它收藏在家里书橱里,作为励志自己前行的动力。以后,我多次被评为市、区民政先进工作者,还受到普陀区人民政府记功奖励。奖项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奖项等级有全国、市、区、街道,还有征文一、二、三等奖和鼓励奖,到2020年1月,我获评第九届上海市“慈善之星”(提名奖),共获得60张荣誉证书和聘书,以及没有荣誉证书的各种奖励品和出版的报刊书籍。这60张荣誉证书和聘书的背后,凝聚着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我从一个残疾社会青年到一位共产党员为党奉献的轨迹,倾注着辛勤劳动的汗水,取得的点滴成绩和精彩人生。望着这些荣誉证书,我的心情沉浸在无比的快乐和幸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