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外天寒地冻,屋里煦暖如春,2021年1月9日下午,以 “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为主题的上海心希望助学公益服务中心第21届学雷锋智力助残表彰会在上海市残联康复中心多功能厅如期召开。来自上海社联、上海社科院、上海市残联、黄浦区残联、市慈善基金会、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市志愿者协会,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巴斯夫、鼎灿生物等高校、企业和机构的领导、嘉宾与志愿者和学生代表150人济济一堂,回首难忘去岁,抒怀寄愿来年。 市南中学教师的诗朗诵《空中助学传薪火,立德树人铸梦想》拉开了表彰会的大幕,抑扬顿挫中,大家的思绪一下被拉回到跌宕起伏的庚子年,忧心、诚心、信心、决心,心心相诉,感怀、感激、感悟、感恩,百感交集……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场疫情肆虐而来。疫情虽然阻挡了志愿老师们送教上门的脚步,但无法阻隔他们的赤诚爱心。他们无惧困难,逆势而上,利用互联网(微信、QQ、网络视频等)开展空中助学,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及时化解了受助学生们及其家长的担忧。一年来,爱心教师线上教学418课时;青年志愿者一对一线上辅导172人,共计3360小时。声声朗诵情,礼赞善举心。在特殊而艰难的疫年,“心希望”以“空中助学”的新形式,感染了无数同行者,播洒出无穷的光和热,成就了一个个受助者心心念念的梦想,无私忘我地践行和传承了新时代的志愿精神!
回首世纪之交的1999年,承载着无数残疾家庭的众望和期盼,“心希望”智力助残团队应运而生。21年来,有20 700余名志愿者无偿提供服务,帮助了7 160多名困难学子,使他们有爱有尊严地成长成才。为解除这些家庭的代际贫困,参与的志愿者人数之多,受助的学生之多,个中点滴,随着时间长河的流逝,静水流深,大爱绵绵。随着上海市志愿者协会代表金佳颖老师送出热情洋溢的贺词,表彰会向2020年智力助残优秀集体、“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巴斯夫奖学金”获得者、“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关志华优秀志愿者奖励基金”获得者,以及优秀资助单位和个人分别颁发了各自的奖项。同时,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团委与上海心希望助学公益服务中心签订了《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基地协议》并为基地揭牌,预示着双方的合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会上,上海教育电视台“宋嘉俊 00后少年风雨无阻送教上门”的短片播放和曾经的贫困受助生、如今留德归来的青年才俊陈佳琪的音画演讲《伴我飞翔》以及殷海松小朋友的赠送锦旗,则从施助者和受助者两个视角生动诠释了“心希望”日积跬步、玉汝于成的团队服务理念,以及“心希望”对贫困家庭孩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价值所在,也让大家感性认识到新时代青年人的自信和奋斗,责任和担当。 受困于疫情,长期支持并资助“心希望”的关志华先生在香港无法来到现场,关先生的代表归丽娜女士以访谈嘉宾的身份与4名获奖者就志愿服务作了分享。颜彦麟,初三英语教师,服务“心希望”20年,他用自己坚持爱心教师的行动来感染学生,教育孩子;邱喆,帅哥一枚,教初二数学,只要需要,义不容辞;胡玥,漂亮活泼的女孩,父母双残,家境贫困,从小受助于“心希望”,本科毕业后回归施助团队,目前担任西班牙语和新概念英语班的班主任;吴俊君,高中数学教师,服务“心希望”17年,与学生感情深厚的他把手机号码留给了学生……
“做智力助残的最初动机是什么?”“曾经有过困惑或沮丧吗?”“让自己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怎样展望未来的助残志愿服务呢?”……台上四位嘉宾一一接过主持人归丽娜的话题,因为自愿,他们的回答无不透着真诚和素朴;因为助残,他们的心愿无不流溢着真善美爱的甘醇。 会上,市残联组联维权处主持工作的吴萍副处长向优秀资助单位和个人颁奖;对于“心希望”坚持21年智力助残给予很高的评价;并给大家捎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就在不久前,上海市残联云助残服务微信平台上线,在这一平台上,所有可以为残疾朋友提供服务的志愿者都可以注册,同时,残疾朋友有什么需求也可以在平台发布,这样,需求和服务得以精准对接。在已经开通的重盲出行和手语翻译服务基础上,“心希望”智力助残团队和其他助残服务也将陆续上线。平台将不断整合人、财、物等资源,做好助残志愿服务的供需精准对接,形成合力,做大做强,把志愿助残活动融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的大平台、大舞台中去。上海社联党组成员、副巡视员陈麟辉研究员曾是“心希望”团队工作的上级领导,也是“心希望”的老朋友,因岗位调动,近年来他按照离开了就不再掺和原来工作的职业习惯,未再参加“心希望”的有关活动。而在2020年,时时默默关注点赞团队动态的他,忽然想到“心希望”播散希望种子已然21载,这位情怀满满的老领导敏锐地将这支品牌公益队伍20余年的不懈进程纳入了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视野,并主动要求来这次大会,要“重温感动、加油鼓劲”。在表彰会压轴发言中,陈麟辉情深意切地赞扬了以黄吉人老师为领头羊的“心希望”团队廿余年来为上海志愿者事业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希望多方合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公益与社会治理的研究:
一是残疾人与困难家庭自强不息的 精神与追求;二是社会各方支持智力助残团队长期运作的动力与合力;三是以黄吉人为代表的凡人善事的影响与传承;四是智力助残志愿者的活动与接力机制;五是智力助残志愿服务供需精准对接模式对于志愿服务扎实有效开展的意义。 陈麟辉同志还说:“‘心希望’的发展,为上海温度的提高和高度的增长作出了一个很好的案例,我要努力推动社会科学工作者一起来研究这一项目。通过研究,提炼经验开拓创新,目的是将以‘心希望’为代表的申城志愿者服务传承好并推上一个新台阶,更好地展示大上海这个美丽城市的宜人温度和人文高度。” 走过21年不凡历程的“心希望”志愿者团队,如今迎来了更强大支持力量的加持。2020年下半年,上海残联直属的上海市助残服务总队正式成立,上海助残志愿者的标识同时发布,上海助残志愿者也有了自己的昵称“小石榴”。助残于心,志愿于行。牛气冲天的2021年,“心希望”智力助残,昂首阔步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