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雕,顾名思义是在飞禽类蛋壳上刻琢成画的艺术,以各种雕刻手法表现出绘画效果,融合了绘画与雕刻的特点。
房清芳是杨浦区非物质文化房氏蛋雕的制作传承人,她自幼跟随房宾泉等一批老前辈学习蛋雕绘画和雕刻技艺,通过一番潜心学习,蛋雕技艺进一步提炼升华。“刀留千秋影、笔绘众生妙”,房氏蛋雕在传统上融入现代审美,成为海派蛋雕艺术的最大特色。
房氏蛋雕,雕分五层、笔绘五色、大俗大雅,妙手天成,独树一帜,是中华非遗瑰宝。而传承非遗文化,是房清芳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做的事情。
2017 年底,房清芳接到了一个电话,杨浦区残联“艺韵工坊”项目邀请她为杨浦区的阳光学员们教授蛋雕的制作。如果能提高这些阳光学员们对艺术的认知和见解,又能传承弘扬非遗文化,何乐而不为呢?想到这里,房清芳十分高兴地答应了下来。
在全区开班的课程上,房清芳为学员们讲解了蛋雕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蛋雕的发展历史,并告诉学员们蛋雕制作的步骤,“要做出好的蛋雕作品,首先要选蛋打洞取液,然后再清洗干燥。清洗时要用消毒液洗一遍,这样能更好地长久保存蛋壳。经过打皮、留皮、磨光铲地、打底雕刻等步骤后,最后就能刮划上彩、定型存放了。”她将制作蛋雕的各类材料分发给学员们,并进行一一指导。其实一开始,学员们都很害怕,觉得在那么小的蛋壳上绘画、雕刻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事。但是房清芳鼓励大家,“只要用心做一件事,肯定会有收获的。”遇到不会的学员,她就帮忙打好草图,搭好框架。
蛋雕课每周开设一节,每次一个半小时左右,房清芳说,与学员们的相处,让她感到特别充实。每次上课之前,她都会先在家里将一个个鸭蛋用剪刀戳个小洞,将里面的蛋液抽空,并打进消毒水反复消毒,然后放置晾干,为上课做准备。提前来到教室的房清芳每次都发现,学员们比她更早,很多学员一个小时之前就已经在教室里等候了。学员们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令房清芳特别开心。
在班里,有一位学员绘画基础较好,仅上了两个月的蛋雕课后,就兴致盎然地买了一个鸵鸟蛋。房清芳说,一般情况下,课堂上使用的都是鸭蛋、鹅蛋一类,只有达到一定技术水平后,才能使用电动笔在鸵鸟蛋上进行雕刻。房清芳引导这位学员说,做事一定要耐心细致,要先打好基础,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她先让学员在蛋壳上打样,然后帮忙修改,又指导学员在小蛋上画好图案,用雕刻刀在小蛋上雕刻,等越刻越好的时候,再在鸵鸟蛋上进行创作。
“从不会到会再到熟练是一个过程,接收能力强的学员进步会很快,而有些基础较弱的就会慢一点,但无论如何,都要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房清芳见另一位女孩子蛋雕刻得很好,就经常鼓励她说,“你是刻的最好的,要继续努力,不要放弃。”在房清芳眼里,蛋雕就是“刻出来的工笔画”,更需要学员们持之以恒训练,不断坚持创作。在房清芳的谆谆指导下,这位学员的进步肉眼可见,如今已经能雕刻得非常好了。
虽然蛋雕课程早已经结束了,但是对于阳光学员们来说,学习蛋雕,不仅学习到了一门新的手工技能,也充分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的魅力所在,更在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的道路上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而对于房清芳来说,房氏蛋雕完成和发挥了它应有的使命与光芒,学员们对艺术的认知和见解在不断提升,艺术走进了他们的生活之中,使得他们的世界也跟随着变得五彩斑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