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jquery

互联网 + 辅助器具服务,助力残疾人康复路

2020-09-22

近日,由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主办、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承办的新时代健康上海建设典型案例征集推选活动正式公布结果。上海市残联推选案例获选 !

 

现在,具体案例报道来了!今天为大家介绍的示范案例是“互联网 + 辅助器具服务,助力残疾人康复路”。近年来,残疾人辅助器具品种已从 2001 年仅有的 3大类 8 个品种 , 发展到如今 6 大类近 800 个品种,配发量从 7.2 万件达到全年近 20 万件,受益人数近 12 万人,上海市残联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辅助器具个性化定制、脑瘫儿童辅助器具进家庭、电动载人爬楼机租赁、居家无障碍坡道适配等一系列创新性辅助器具适配服务项目,使辅助器具服务更加趋向多元性、社会化。

 

“轻轻一点鼠标,就可以申领适合自己残疾类别的辅助器具;进入辅具虚拟展馆,三维辅助器具就展示出来,利用 3D 技术详细介绍该辅具的各项用途……”如今,上海市残联运用互联网 + 技术,建设了辅助器具服务平台,包含辅助器具服务评估系统、辅助器具虚拟展馆、辅助器具电子书、在线申请系统,借助信息技术及时、准确地把握残疾人的辅助器具需求,更好地提供辅助器具服务。

 

“现在我不用出门就可以申请辅具了,辅具还直接送到家,残联为我们残疾人想得真周到。”家住徐汇的张阿姨高兴地说。

 

平台实现了残疾人网上申请、审批、评估、物流配送、使用指导、回访等服务流程,残疾人可通过线上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轮椅、拐杖等丰富多样的优质辅具,并享受到物流提供的送货到家服务。同时残疾人除了能够享受更加便利的服务之外,辅具申请大数据库将有助于及时、精确了解残疾人的生活状况,精准规划和落实辅具工作,切实打通为残疾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我终于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小琴是个乐观开朗的女孩子,出生时就被查出患有脆骨症,平时只能靠坐在地上挪动臀部“行走”。除了活动范围受限外,就餐、如厕、沐浴等她都只能就地完成,“轮椅太高了我上不去”“桌子上的东西拿不到”,听到她的呼声,为她设计了个性化定制方案,一款具有电动升降功能的轮椅,以方便她上下。因为特殊,这个轮椅成为了耗时最长的定制辅具,当终于坐上这个轮椅时,小琴笑了,现在她不但能够独立上下轮椅,实现生活自理,还可以帮妈妈做家务了。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小华是一位翻译工作者,由于肌肉萎缩,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失去行走功能,四肢不能伸直。十几年使用完全不合适的轮椅使她的身体产生了严重的畸形,造成她不能长时间坐着,严重地影响到她的翻译工作。通过个性化的适配,一台定制轮椅送到了小华家,支撑右臂的海绵装置利于长时间保持姿势操作电脑,可拆卸的脚踏支架,方便她用脚尖在室内移动,背部配有特制的海绵,贴合小华的背部形状,最佳的倾仰角度有利于放松、改变体位、防止压疮,可以取下椅背,拿下坐垫,整车折叠拿取便利,她终于拥有一辆适合自己的轮椅“舒服地做她喜欢的翻译工作”了。

 

脑瘫儿童康复需要 24 小时管理

 

小靖在半岁时,被诊断为脑瘫,失去了认知能力,日常生活完全依赖家人。为了培养小靖良好的坐姿,减少并发症,同时减少照顾者的负担,经过评估为其定制了一台集固定坐姿、调节尺寸、转变体位、方便携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坐姿椅,实现了有效的姿势管理,奶奶高兴地说“再也不用整天把小靖抱在手上了”。家庭康复中,家长培训是重要的一环,在适配坐姿椅的同时,我们着重教会了小靖父母正确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小靖父母说“掌握使用技巧后,出行和携带都非常方便啦”。

 

辅具科技提高生活质量

 

石阿姨是一位来自杨浦区的重度残疾人,因患有“渐冻人症”已经卧床 30 年了,全身上下只有右手还留有微弱的肌力,她无法开窗、无法开灯,全部的生活就在一张床上,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面对如此的困境,石阿姨却仍然对生活充满着梦想。她希望自己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要成为家人和社会的负担。可这个正常人看似如此简单的愿望,对她来说实在是太难太难了。终于,有一天,石阿姨的愿望实现了,通过声控装置,她只需轻轻地触摸下手机,对着它说一声“窗帘开”,窗帘便会缓缓地拉开了。现在,开窗、开空调、开电视,都成了石阿姨“一句话的事儿”。

 

上海市残联通过建立四级服务网络、三级评估适配体系和基于“互联网 +”技术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有效推动了本市各类常规辅助器具适配项目的开展。

 

信息来源:上海市残联康复处、上海市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