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jquery

叮!您有新的外卖订单

2020-09-22

深夜,时钟转过 12 点,写字楼的白领们还在留恋前晚。上海这座不夜城,灯火通明的房间里上演着不同的故事。外卖骑手,为这些故事增添了烟火气,穿街走巷中,他们不知不觉成为了城市的守护军。

 

要做“吃螃蟹的人”,得靠实力拿 offer

 

龚剑华就是“守护军”中的一员,今年 50 岁的他,头发有些花白,身材也略发福。穿上骑手装后,整个人特别精神,和其他外卖员不同的是,他的胸前挂着一张卡牌,上面印着自己的残疾信息:听障一级。

 

下午 3 点钟见到龚剑华的时候,他刚刚结束一单派送任务,手里拿着豆浆和包子解决“午饭”。对于外卖员来说,下午两点到三点是他们的就餐时间。接单、取餐、送餐……龚剑华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今年,是他做外卖员的第 3 年,起初他在嘉定南翔工作,因为要照顾年迈多病的父亲,所以换了离家近的南京西路站点。

 

“最初有点疑虑的。”3 年前龚剑华来南京西路面试的时候,站长张为升有些为难,“你给我 3 天时间考虑下吧。”3 天过后,张为升微信发给龚剑华一些关于外卖工作的“考题”,想看看他能否理解、适合这份工作。因为有工作经验,龚剑华的回答最终让他成功入职。

 

如果说龚剑华是这里第一位“吃螃蟹的人”,张为升就努力成为“让螃蟹好啃的人”。张为升为龚剑华建了一个小群:站长、龚剑华和调度人员。路上遇到堵车、骑手被困电梯、顾客无法联系送餐员……只要和龚剑华有关的事儿,都会在这个小群里提醒。同时,张为升还量身打造了一套短信“提醒”:您好,我是一名聋人骑手,只能通过短信和您交流,如果您有问题请联系这个电话……只要接单,龚剑华就会把这条提前编辑好的短信发送给顾客。

 

“大部分顾客会理解的。但也有顾客因为没有看到短信,直接电话骑手,这就需要后台做比较多的解释工作。”正是这样的情况,让张为升明白,想要让聋人骑手工作方便高效,现在做得还远远不够。

 

暖心求变 ,与更多“无声骑手”同行

 

2018 年,张为升去阿里巴巴总公司开会,多次提到是否可以为“无声骑手”打造一套完备的工作平台,让骑手与顾客有直接的沟通渠道。很快,2019 年下半年“电子声卡”应运而生,只要聋人骑手接到单子,系统会将他的送餐信息以电子语音的形式打在顾客电话上,顾客的回答也会通过智能识别系统变成文字,传输到骑手手机上。虽然还在试点中,相信不久就能和顾客们见面了。

 

现在,龚剑华每天送单约 30-35 单,每月的薪资与普通白领持平,完全可以满足日常需要。他的生活状态,吸引了身边其他人,越来越多的聋人朋友加入其中,最多的时候单南京西路站点就有 16 位聋人骑手。人多了之后,龚剑华带起了徒弟。

 

王达鹏是龚剑华新带的徒弟,5 月份他刚刚加入这支队伍。前段时间,他的宝宝刚刚满月。都说孩子是“碎钞机”,达鹏来这里工作目的明确:要多送餐多赚钱!从早上 9 点到晚上 8 点,达鹏一天工作近 10 个小时,骑着外卖车穿梭在马路上,他会格外小心,遇到不熟悉的地址,都会和师傅核对,或者请站长帮忙电话联系确认。达鹏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见到顾客有点腼腆,他“说”自己真的很喜欢这份工作,不怕苦、不怕累,希望自己能尽快“上手”,把服务精神延续下去。

 

尊重与包容,做城市主人

 

今年年初,城市笼罩在疫情阴霾之下,很多外地骑手无法返回,几位本地的聋人骑手放弃休假,承担起这里的工作。“几乎是连轴转。”很多市民隔离在家,靠着外卖小哥的“投喂”度过艰难时光。提起那段日子,本以为骑手们会觉得格外辛苦,没想到大家却说自己在空荡荡的马路上“骑行”,觉得 “承包”了这条街。曾经淹没在车水马龙中的骑手们,认真欣赏了上海的景色,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大家真正体会到“城市主人” 的含义。

 

现在,南京西路站点稳定有 5 位聋人骑手工作。“有些朋友会因为行业性质离开。”张为升坦言,大众对服务行业的认知还不够完善,有的顾客不够尊重骑手,有的骑手不理解服务行业。而他想要做的,就是能够帮助骑手们认识到,这是一份“值得”的工作,发挥自我价值,坦荡、光明、自信地生活。

 

张为升跟几位聋人骑手学了手语,平时尽可能手语交流,按照规定为他们额外多买了一份保险,有的骑手离职了,他看到其他合适岗位也会主动推荐。“都特别认真地对待这份工作。”其他骑手们也很喜欢和聋人骑手们聊天打趣,现在,龚剑华是区域点赞第一名的骑手,其他几名聋人骑手日均接单量也在 20 单以上。

 

“他们眼神清澈。”当问起张为升为什么想要和无声骑手们一起奋斗时,他的回答简单真诚。据悉,饿了么公司目前在全国有 2000 余名聋人骑手,常年面向社会招募外卖员,未来希望有更多聋人朋友加入这个大家庭,一同奋斗,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