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jquery

空中助学,点燃希望, 为这支志愿者队伍点赞

2020-08-04

志愿者团队中,有两位来自新疆的女孩。“当我了解到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时, 我有一种使命感,就是要帮助这些家庭。”其中一位志愿者,她与一名几乎 失明的 18 岁女孩结对,两人通过网络互动,关系密切得像一对亲姐妹。“我 希望自己成为那女孩身边一颗小小的太阳。”从新疆到上海,3900 多公里的 距离,她们积极投身空中助学活动,用爱让困难学子感受到更多的温暖。

家住嘉定区江桥镇的蒋政强,是一位全盲高考生。正 当他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进行备考冲刺时,一场突发的新冠 疫情肆虐全国,彻底打乱了他正常的生活与学习节奏。学 校延长假期,以往的志愿者上门义务家教也被迫中断,加 之疫情信息铺天盖地,种种状况令他焦虑不安。父母只能 在一旁干着急……

在这关键的时刻,一支与蒋政强结对助学两年未间断 的助残团队再次伸出爱心援手,他们是来自上海“心希望” 助学公益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在得知蒋政强的“困惑”后, 团队根据他数学薄弱的实际情况,特地召集了 5 名擅长数 学的研究生组成一个小组,从今年 2 月初开始,线上轮番 为蒋政强辅导,将原本固定的上门辅导模式变为灵活的空 中助学模式。

只要蒋政强学习上遇到难处,随时可以线上求助, 志愿者小组会及时派人回复。每次听到线上传来志愿者的 细心讲解和暖心鼓励,都会激发出蒋政强奋力拼搏的冲刺 欲望。现在蒋政强正信心满满地准备迎接他人生的第一 考——高考。

蒋政强的故事是疫情期间发生在上海“心希望”助学 公益服务中心的一个暖心事例。这段特殊的日子,“心希 望”一直在行动,开展互联网助学,帮助百家学子。

空中助学解难题

疫情来临,“心希望”线下公益活动被迫按下暂停键, 此前在双休日开办的特色兴趣班、学业辅导班、大学生上 门家教等都无法开展。作为帮助残疾青少年、残疾人子女 以及贫困家庭子女的志愿助学团队,已经推行了 20 年的 志愿者义务助学帮困工作,如今活动中止,助学“遇阻”, 该如何解决这一突如其来的难题?

“我们不能因为新冠疫情,让一双双祈盼的眼睛失望 啊!”“心希望”理事长黄吉人非常着急。于是,“心希 望”的团队成员酝酿了一个特别的“空中助学方案”。

 2 月初,“心希望”相关代表在大、中学生志愿者团 队负责人微信群里做了宣传动员。出人意料的是,动员令 发出不到 3 个小时,远在全国各地的 19 个志愿者团队负 责人及时回复,积极响应,不到两天时间,对受助学生进 行排摸,最终确定了首批 80 位有需求的受助学生名单。 很快,各志愿者团队便迅速投入到助学的工作中。

就这样,在疫情阴影笼罩下的申城,一支空中助学志 愿者队伍,悄悄地行动起来,通过互联网连线,为受助家庭送去一份份暖暖的春意。

截止 3 月底,据不完整统计,参与互联网助学的有 19 个大、中学生志愿者团队,共计志愿者 382 人;受助 学生共计 101 名。此外,另有 1 名教师志愿者辅导一个高 二年级英语班,学生 20 余名。

网络互联送爱心

这是一次充满爱的互动,以空中助学的特殊模式,直 连受助学子与志愿者们。线上互动,让爱心从指尖传达到 心尖。

志愿者张明哲,是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的一名研究生。 生于河南贫困县的他,家境并不富裕,本可以有机会做有 偿家教,却坚定选择做一名助学志愿者。当张明哲从“心 希望”微信群里看到空中助学的号召,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并将他负责的志愿者团队分成 4 组,分别为 4 名受助学生 进行线上辅导。疫情期间,他本该多为老家父母分担家务, 可张明哲毅然腾出时间,将爱心送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 学生。

就读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的张珉,是“心希望”一 位特殊的志愿者,与这个团队有着很深的渊源。张珉是残 疾人家庭的孩子,读高中时曾得到“心希望”志愿者的帮 助,在大学期间因为表现出色,被选入国庆 70 周年庆典 方阵队,为自己也为上海争了光。如今,从受助者到志愿 者,张珉用爱心回馈爱心,主动报名参加空中助学,受到 很多学生与家长的赞赏。

空中助学的过程中,还有来自疫情重灾区湖北的志愿 者。2 月初,他们顶着疫情笼罩下的巨大压力,目睹着周 边熟悉的人被送往医院、被确诊,却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 去关心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受助学子,与受助学生探讨学 习方法,交流日常生活,还会分享疫情防控心得,而关于 他们本人所处的环境与心理压力,他们却闭口不言。

志愿者团队中,有两位来自新疆的女孩。“当我了解 到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时,我有一种使命感,就是要帮助这 些家庭。”其中一位志愿者,她与一名几乎失明的 18 岁 女孩结对,两人通过网络互动,关系密切得像一对亲姐妹。 “我希望自己成为那女孩身边一颗小小的太阳。”从新疆 到上海,3 900多公里的距离,她们积极投身空中助学活动, 用爱让困难学子感受到更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