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因防控疫情而“诞生”的系列居家云课程,通过直播、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火热开展,让学员们每天在线就能看到老师的身影、听到老师的声音、得到老师的帮助。
“为你打开一扇窗,请侬看一看,请侬望一望……明媚春光映小窗,映小窗。”最近,小姚的家里总能传来耳熟能详的沪剧声。
洗漱,吃早餐,打开唱片,开始线上课程,跟着老师学唱沪剧,小姚宅家的一天又开始了。
小姚是浦东新区唐镇阳光之家的一名学员,此前,白天几乎一直在阳光之家度过,跟着老师学习唱歌、手工、康复等各种知识。疫情期间,为防止疫情扩散,全市“阳光之家”均采取闭园措施。于是,小姚和其他未开学的学生一样,“被迫”过起了宅家的日子。
虽然“闷”在家,但小姚一刻也不闲着。学习上海说唱、沪剧、画画,对于小姚而言,居家的日子依旧充实而有趣。
“为你打开一扇窗”是小姚最喜欢的一段沪剧唱段。作为新时期以来上海街头巷尾传唱最广的沪剧唱段之一,小姚认为,小小唱段中通达顺畅、朗朗上口的词却蕴含着强烈的感染力,令人久久回味。
“我和我的爸爸妈妈一样,都很喜欢沪剧,我的伯伯是一名沪剧表演者。”小姚对沪剧的热爱,与她的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伯伯的特殊身份,像一束光,一直激励着小姚不断学习、不断前进。
然而,学习沪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沪剧的韵腔和咬字方法是学唱沪剧的一大难点,小姚表示,过程中虽然有遇到困难,但阳光之家的老师们非常专业、贴心,从最简单的念白、咬字、吐词等基本功开始,教学员学习沪剧的唱腔和气息运用,将学唱沪剧的技巧又快又准确地传授给大家。
每次学会一首沪剧,小姚会赶快用手机录下来,发给老师听,然后根据老师给的意见继续练习,念白、吐词、跟唱,一遍又一遍……
为了提高学员在云课堂中的积极性,老师们还特意收集了《摇啊摇》《侬姓啥》等耳熟能详的沪语童谣和沪剧选段的学习视频及唱词,充分利用家庭环境开展实物教学、体验教学,进行传统沪语文化的学习,并鼓励学员,待“阳光之家”正式开园之后,浦东新区也将开展沪语才艺展示海选活动,搭建学员展示风采的平台,优秀节目还将推荐参与市级比赛。
当前,在浦东阳光之家,所有的学员都像小姚一样,通过线上平台,宅家学习,一场以“防疫不防爱,阳光没阻碍”为主题的一系列居家云课程正火热开展。特殊时期的云课堂为“闷”在家中的学员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不同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员们宅家也有新乐趣。
疫情期间,来自浦东新区金杨镇阳光之家的学员小万就在老师的“云指导”下,学会了一项新技能——做蛋糕。
3 月初,阳光之家的群里发来一条有趣的消息,内容是让每位学员们试着动手做电饭煲蛋糕。看到这条有意思的信息,小万立马着手准备起来,买材料、反复观看老师发来的蛋糕视频教程,然后照着手机一步一步学习制作。看到自己制作的蛋糕新鲜出炉,小万小心地捧在手上,高兴得像个孩子。
对于小万来说,烘焙最大的意义在于分享。在阳光之家,小万做过蛋挞、南瓜饼、饼干等各种小点心,每次做完都会带回家与家人一起分享。“我哥哥很喜欢烘培,因为他有一个爱吃的妹妹。每次他听到社工老师要教烘培的消息,他都很高兴地发消息和我说,今天学会做哪类小点心,让我下班早点回家品尝。”小万的妹妹说道。
疫情期间,线上烘培课堂更像小万与家人之间的一种“亲情催化剂”。在做烘焙的过程中,他们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随着成品的出炉一次又一次增进双方的关系。家里人看到小万对烘培产生了日渐浓厚的兴趣,纷纷为此感到欣慰。
在这场疫情之下的居家“云课堂”中,阳光之家的学员“宅”得有滋有味。除了沪剧、烘焙,云课堂花样不断。据浦东新区残疾人劳动服务中心有关人员介绍,为了丰富课程内容,共享课程资源,阳光之家与区级基地积极联动,拓展云课程覆盖面,为学员开设了个性化课程,内容涵盖文化知识、心理辅导、西餐烘焙、文艺兴趣活动等多个方面。
此外,结合生活实践课程的要求,阳光之家还开展了互动式珠心算练习。通过特别设计的统一教学视频,直观便捷地帮助学员们用“指法”进行珠心算的学习,既让学员在居家期间保持了兴趣,同时也学习到了技能。
防疫不妨爱,阳光没阻碍。这场因防控疫情而“诞生”的系列居家云课程,通过直播、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火热开展,让学员们每天在线就能看到老师的身影、听到老师的声音、得到老师的帮助。同时,也为“阳光之家”的教学形式转变和服务延伸做了一次全新的尝试,对于今后拓展服务覆盖面及受益人群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