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时患有先天性下肢残疾,曾动过 7 次手术;接连二次细胞捐献,成功拯救了他人生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又时刻奔走于社区防疫的第一线。他是金山区朱行居委会副主任,也是上海市杰出志愿者,更是爱心接力传递的使者,他就是吴衡。
奔走防疫一线,他说“隔疫”不隔爱
早上七点半,金山区朱行居委会副主任吴衡来到了居委办公室,他打开电脑匆匆坐下后,随即开始忙碌的工作。不久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开始显现出积极变化,不少企业复工在即,人们的生活也在有序恢复中,渐渐地每天都有不少居民前来办理出入证件。从七点半到之后的一个小时,是居委办公室的一个“小高峰”,吴衡要不停地对照系统核实数据,隔离期满的,可以通行的,便要发放复工单、出入证件。疫情期间,谁家要买菜,要配药,吴衡都会认真仔细办好,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不过是吴衡日常忙碌的一个缩影。
2017年吴衡从社区助残员,转到居委会工作,接受了崭新的工作挑战,而这次疫情更是一次突如其来的严峻考验。因为疫情突发,从年初三开始,吴衡就一直活跃在社区防疫的一线,于他而言,这注定是一个忙碌的春节。
吴衡管辖下的社区,是一个集聚了5000多人的开放式小区,其中来沪人员占了一半。1 月29日是大年初五,上午11点,吴衡突然接到社区内一家旅馆的电话。原来一名湖北籍人员声称自己一直在上海工作,因为疫情回不了家,想要在旅馆入住几天。为了弄清事实真相,吴衡顾不上吃饭,立刻驱车前往企业求证,最终确认了这名人员是某企业前职工的身份。由于年前离职后,一直暂居在企业里,未曾离沪,因此吴衡在报备疫情防控指挥部后,也说服旅馆为这名人员办理了入住手续。吴衡说,疫情期间,一定是“隔疫”不隔爱的。
社区里有大大小小40多个出口,大部分出口封闭后,每日例行检查也是吴衡的工作之一。某个防疫出入口附近,刚好居住着一对重残无业的夫妻,每天去这户人家里瞧一 瞧看一看,成了吴衡的一个习惯。为他们送上防疫用品,反复叮嘱不要出门,时时询问生活需要的物资等。吴衡说这对夫妻都是智力障碍人士,一开始口罩总会戴反,必须一次次地做示范来教会他们。就连送去的消毒用品,他也会事先调整好水和消毒液的比例,并且细心地在壶身贴上字条。就是这样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的细致和耐心,使吴衡在这场特别的考验中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在与爱同行的路上,他将继续战“疫”!
二次捐献挽救生命,他将爱心接力传递
工作中称职尽责,日常生活里,吴衡也并没有闲下来。他热衷于志愿服务,曾参与红十字会的义务宣传工作。志愿服务时,他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和重要性,于是在 2014 年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检测血样捐献入库。
几年后,吴衡接到了造血干细胞匹配成功的电话,曾经手术和病痛所带来的感同身受,让他没有任何犹豫。2017年8月8日,吴衡毅然前去医院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捐献,304 毫升悬液,挽救了一个鲜活的年轻生命。然而两年过去,命运之轮又转到了吴衡的面前,由于原受助者病情的反复,亟需他捐献淋巴细胞。接到消息后,吴衡依然坚定地说,我一定要去,不然上一次的捐献就没有任何意义!于是,2019年11月7日,他又来到了医院,捐出了自己的淋巴细胞,再次拯救了那位患者。因此,吴衡成为了上海市第 386 例、475 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金山首例二次捐献志愿者。
“这好比是一场爱心接力赛。”吴衡说道。原来,吴衡居住的社区已经有过两个曾配型成功的捐献者。上一个捐献者出院时,正好是吴衡去接回的,“第三个配型成功的就是我了,很奇妙,就像是接过了传递爱心的接力棒一样。”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志愿奉献的事业中来,吴衡与另外两位捐献者共同组建了一支志愿者团队,并时常到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进行宣传,渐渐也有人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
吴衡经常去的一家社区理发店,有位理发师就受到吴衡的影响,在去年的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献出了自己的爱心。平时吴衡组织的社区活动,这位理发师也会积极参与,为社区的老人们免费义剪,为志愿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的例子真是数不胜数。
从助残员到居委会副主任,再到志愿者,身边人对吴衡的评价是两个字:朴实。对吴衡自己来说,埋头做事,安分本我,有需要时,便让生命发光发热,时刻让爱心传递,人生的意义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