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故事,小孩将卷上沙滩的小鱼一条条丢回大海,别人觉得救不了所有小鱼,累着自己也没有意义。但小 孩说,每一条被送回大海后获救的小鱼都在乎,能救一条是一条,这就是意义。”特殊教育压力大、责任重, 但浦东新区辅读学校的王英校长在特殊教育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多年。她说,我们特校的教师其实就是故事里 那个在海边捡鱼的小孩,需要帮助的孩子太多了,你帮不了所有人,但能把来到你眼前的特儿“救”下来了, 也是一种幸福。
距离上课还有半个多小时,校长王英已经站在校门口,准备迎接上学的每一个孩子。“这是我一天当中最开心的时刻。”每天在门口等待孩子们的到来,给他们一个拥抱、一次击掌,已经成为王英的日常习惯。
风雨十余载,终见彩虹
2003 年 8 月,由于工作需要,王英被调入浦东辅读学校,开始了与特殊孩子打交道的日子。当时,辅读学校的氛围远没有现在融洽,家长们满腹怨言,感受不到生活的希望,甚至连特教老师也面临着异样的眼光。
面对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王英从起初的“被特教”到后来的无私付出,她坦言是孩子们的真诚和特教老师们的不懈努力让她更加坚定地走在这条路上。事实证明,她走对了。现在的辅读学校,充满阳光的力量,一群可爱优秀的孩子,给众多特殊儿童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家长们的信任已然成为这所特殊学校的“法宝”。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注,让曾经默默无闻的学校成为聚光的能量场。连续七届上海市文明单位、全国特奥先进集体,教育局考核连续优秀,更是在去年获评优秀一等奖。
苹果和笔筒的故事
在王英眼里,这个特殊的学校一点也不特殊,她从来没把里面的学生当作特殊孩子看待,甚至连每一个孩子的名字、他们的每一个家庭,王英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在与孩子们的相处过程中,王英深知这些孩子的目光是纯真的,视角是独特的,他们展示给世人的,是最美、最真的一面。
她坦言道:“在这里的每一天都让我很感动。记得有次去英国学习 6 周,回到学校后一个孩子将自己咬了一口的苹果递给我,告诉我苹果很甜,一定要留给我吃,她的名字叫‘古乔’。”
王英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刻着照片的笔筒,除了喜爱,王英更多的是感动。这是教师节之前,学校就业实训基地“梦工坊咖啡吧”的 7 个孩子为她“密谋”的惊喜,由于孩子们急切希望看到王英开心的模样,也让这份特别的教师节礼物提前“曝光”。
爱的磁场:汇聚温暖和能量
这个待了十几年的地方,对王英而言,与其说是学校,更不如说是一个巨大的能量站。“爱是相互的,其实孩子们给予我的更多,他们给了我力量,也会关心我的生活,所以我很珍惜这份特教情缘。”每天在这里吸收来自各方的能量,看到孩子们在世界舞台上获奖、赚到属于自己的工资,看到越来越多爱心企业的支持和鼓励,王英觉得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值得,她将这种充满能量的互动环节定义为“爱出者爱返”。
空余时间,王英喜欢走进各个教室,听听其他老师的课,和特教老师们一起研究课程,探索适合孩子们的教育方式。由于特殊孩子的教育国内外并没有很多成功经验可借鉴,王英经常组织教师们进行头脑风暴,探索适合智障学生发展的特殊教育:九加三的教育模式,一日常规教育课程,职校三融课程等一系列的课程。在这群特教老师的培养下,有的孩子会打非洲鼓,有的能演情景剧,有的绘画能得大奖。
尽管压力大、会失眠,王英脸上始终挂着灿烂的笑容,浑身散发着积极向上的冲劲。“换位思考”是王英摒弃一切负能量的法宝,假如我的孩子是特殊儿童,我会怎么做?假如我有一个特殊孩子,我会希望老师怎么对待他?于是,呼吁社会,放慢脚步,倾听特殊孩子们内心的声音,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支持他们过上有尊严的人生,成了王英十六年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携爱摸索前行,挖掘特儿闪光点
特殊教育行业不只需要爱心和耐心,同时也需要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建设。王英将身边的老师们比作“战友”,在这条特殊的道路上携手前行,共同为加强学校内涵建设而努力,包括自行研发特色课程、与家长交流教育理念等,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创造经验,让所有的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上帝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王英常常夸赞,辅读学校里的老师有慧眼,能够发现孩子们闪光的地方。
确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未来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在前段时间刚刚闭幕的特奥会上,浦东辅读学校轮滑队的孩子们获得了2金6银3铜的好成绩。然而,辉煌的背后是高强度的集训、炎热的天气,更藏着孩子们奋勇向前的心。训练期间,王英经常去训练场看望这些孩子,看到他们一次次跌倒爬起,看到他们轮滑鞋里的血水,在心疼的同时,孩子们坚毅的性格也给予王英莫大的力量。
要让孩子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
校园生活只是孩子们成长中的一个阶段,那走出校门后,这群孩子们该何去何从?普通学校把学生们送到更高学府就读,或踏上社会就业,就已经完成教学使命。但特殊孩子毕业离校后的去向是特教老师和家长担忧的一大问题,他们融入社会并就业太难了。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节奏,接触更多的人群,让这群特殊孩子在学校掌握一门简单的技能,学会生活自立,王英和学校老师们不断推进创新型工作,比如 4 年前在校内开设“最后一公里”课程,提前把职场的思路和做法渗入到课程当中,让学生提前认识职场;2 年前,在校内打造了梦工坊咖啡吧,让学生模拟做咖啡吧服务员;今年夏天,通过校企合作,全市首个心智障碍青年支持性就业基地“梦工坊咖啡吧”面向社会开始营业,并与公益基金会共同打造史上第一个“绣男”组合,成立刺绣文创就业基地。王英认为,要想让特殊孩子尽快学会生活自理和自立,学校的办学环境和氛围一定要是开放的、常态化的,因为一个封闭的、社会化不足的环境不可能培养出健康的孩子。
教育是一种希望,而“教师”两个字就意味着爱、责任和使命。在特教行业耕耘了十多年,王英最大的期望就是学校能为更多的特殊孩子服务,让更多的孩子在学校接受专业的教育和康复,通过特殊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顺利地融入社会。
在王英的叙事里,这始终是一个关于“在海边捡鱼的小孩”的故事:被卷上岸的鱼很多,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去“捡”,能帮一个是一个。394 个学生,108 位老师,平均一位老师帮助四个孩子,问题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