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数载结硕果,不忘初心再起航。
9月12日,由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办,中国肢残人协会指导,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上海市残疾人康复协会协办,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承办的上海市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十周年成果展示会在松江拉开帷幕。上海市残联理事长、党组书记王爱芬,中国残联理事、组联部副主任郭咏军,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王建军,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徐凤建,市民政局、团市委、市残联等单位的领导、伤友代表及残疾人工作者们共同出席此次会议。
十年康复之路,他们收获幸福
成果展示会在“希望之家”十周年宣传片中拉开序幕,折翼天使们的康复历程在大屏幕上徐徐展开。
成果会上,王建军首先致辞,他对“希望之家”从成立到稳步发展、从经验探索到独具特色、从辛勤耕耘到硕果累累的过程表示了高度肯定。王爱芬在致辞中表示,“希望之家”的成功探索展现了上海对于残疾人关心关注、残健共融的新时代面貌,她希望广大残疾人工作者们要继续脚踏实地,积极探索,让“希望之家”成为伤友们迈向美好生活的起点,成为奔跑在小康路上的坚强支撑。郭咏军和徐凤建为上海市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十佳明星伤友颁奖。现场,来自“希望之家”的伤友们自编自导的轮椅舞蹈赢得阵阵掌声,他们自由、乐观的精神感染着台下每一位观众。“希望之家”艺术团团长潘静上台表演了多个节目。现场,她用配乐讲故事的形式向大家娓娓道来自己的康复之路。从一名舞蹈少女到轮椅“女侠”,受伤后的她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梦想,去年收获了自己的爱情,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金老师”。意外的是,今天“金老师”偷偷带着洁白的头纱来到现场为潘静带上,和所有人分享了他们的幸福。
王新宇是一名律师,现在多了个身份——妈妈。她在舞台上朗读了自己给女儿写的一封信,“妈妈没有什么不一样,她只是坐着轮椅,她一直很爱你……”全国自强劳动模范柯水昌在受伤后持续康复,继续事业,开设7家苹果手机维修店,帮助残疾人朋友勇敢生活下去。伤友的康复是十年成果的最好展示,从这里走出的每一位伤友都有着自己的成长和收获,他们将自己的康复经历讲述给更多的人,传递希望,诠释生命的意义。康复成果的背后是无数人的默默付出,它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爱,离不开“希望之家”每一位工作者,更离不开热心公益的志愿者们。展示会上,伤友代表为SMG志愿者献上鲜花,并表达谢意。
搭建桥梁,探索新型康复模式
“希望之家”是伤友从医院到回归社会之间的康复桥梁。2009年,上海市作为中国肢残人协会首批脊髓损伤者“中途之家”项目(后更名为“希望之家”)的试点城市,在全市建立脊髓损伤者社区“希望之家”,并委托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进行“希望之家”项目机构康复与示范的探索和实践。2010年,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被中国残联授牌为“全国脊髓损伤者中途之家资源中心”。
十年风雨历程,十年砥砺前行。
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依托自身的医疗康复团队,探索形成了专业指导和伤友互助相结合的康复服务模式,为脊髓损伤者开展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应对能力为目标的生活重建康复服务。“希望之家”不仅是一个康复训练场所,更是残疾人朋友助人自助的平台,他在引导和帮助更多伤友打开心门、走出家门、接受康复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中心发挥资源中心辐射作用,为全国“希望之家”的建立与运作提供专业指导,共培训社区康复指导员594人次,为全国917人次伤友开展生活重建训练服务。中心成立了全国首个由脊髓损伤者组成的“希望之家”艺术团和“生命教育宣讲团”,编写并出版了脊髓损伤康复科普图书,编制了“希望之家”管理与运作规范。
本次活动不仅是上海市“希望之家”十周年的成果展示会,也是伤友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岁周年的献礼。
他们饱满的精神,感人的故事和动情的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掌声和尊重。上海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事业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伤友在康复中重拾生活信心,逐渐走出家门,平等参与社会活动。未来我们将会走向更多的十年,收获更多康复的案例,见证更多充满希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