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年 6 月,在上海市残联、原南市区残联、市肢残人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贸学院和市南中学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黄浦“智力助残”团队成立了。屈指算来,“智力助残”团队已经在“小人物”们的精心护理和坚持中长成了 20 岁!
二十年来,黄浦“智力助残”团队做了同一件事:为弱势群体带来希望,为孩子们的成长指明方向……二十年来,一批又一批志愿者参与其中,一批又一批受助者展翅飞翔,爱心接力棒一届接一届……
我惊叹这个团队的破土之力。非常荣幸,成立最初,我作为市南中学团委书记在校领导的安排下,直接牵头与时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市肢残人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黄吉人老师联系,创办各项事宜,她是这批“小人物”的“头”。我们共同订立助学章程,招募年轻的志愿者,草拟告家长书,研讨安排时间场地……事情真是复杂琐碎,千头万绪,但都必须一件件踏踏实实地落实。参与这个团队的志愿者起初就有市南中学 40 名高中生,他们在黄老师和我的安排下利用双休日走街串巷,深入到区域内家境暂时贫困的残疾人的家中,分组轮流辅导 21 名原南市区内的初中学生,为他们义务补习文化课程,风雨无阻,组织工作难度很大,但我们硬是坚持下来了。记得当时我每周一上午都要询问记录每一组辅导和被辅导的情况,并指导做好后面的工作。后来随着需求量增大,志愿者增添了在校大学生(上师大、上海大学的学生最多)。再后来,黄浦区内部分学校的青年教师也参与其中,年轻的面孔,炙热的爱心,使得接受义务家教的学生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效果也越来越好。20 年过去了,奉献爱心的志愿者累计达 19 600 多名,让 6 000 多名受助学生与受助者家庭得到了实惠;当初由市南中学一群优秀高中生志愿者队伍发展到现在的助残单位有近 20 个,每年志愿者人数 1 100 多人,受助学生 330 人;助学的项目由单一的学业辅导扩展为免费办班、上门义务家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心理辅导、家庭教育辅导、奖学金、助学金等;受益家庭从当初的残疾学生、残疾人家庭子女,扩展为部分困难家庭子女、民工子女等。我想,这真是良心大爱、人间真爱。“智力助残”团队成立之初就像种子出芽、钻出地面时情景,其破土之力不可小觑,令人惊叹。
在这过程中,我始终感受到黄吉人老师的博大爱心和旺盛精力,她当时临近退休,既是班主任还要教几个班的课,加之行走不便,但她在管理这个团队的过程中把每一项工作做得细之又细,付出了很多的精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常常让我深受感动。当时我们把“智力助残”活动坚定不移地作为市南中学高中学生共青团工作的实践品牌项目,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批优秀的志愿者。记得那时说得最多的一句口号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应该说,团的工作因“智力助残”而增光添彩、相得益彰。我个人也很大程度上因为“智力助残”而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我想,如果没有对“智力助残”团队和其使命的忠心之爱,就不可能在二十年里坚持做好这件善事。因为,这个团队一开始就坚定了初心。
我敬佩这个团队的不渝初心。这个团队成立之初,因残疾朋友大多没有高学历,没有一技之长,又加上残疾,岗位竞争、再就业竞争处于弱势,所以他们把改变家庭贫困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子女的成才,关系着家庭的未来。然而,收费昂贵的校外的“家教”、“补习班”,残疾人家庭的孩子读不起。此时,上海市肢残人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刚成立不久,几位残疾人工作者就开始商议怎样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当时正值中国志愿者行动蓬勃发展之际,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一群大学生正在寻求服务于社会的载体。“智力助残”项目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了。这个团队是残疾人家庭的强烈需求与志愿者行动相结合的产物,她接地气,符合双方的需求,所以能坚持到现在,不断创新,经久不衰。成立之初,她的目标方向定位就是为弱势群体带来希望,为社会带去正能量。这也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脱贫”、“立德树人”和“阻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教育思想。以教育为切入点,帮助困难家庭子女接受全免费的、多重的优质的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佳方式。
这,就是这个团队的初心,而且二十年来初心不渝。双休日举办 12 个免费的学业辅导班或兴趣班,免费的学业辅导班主要是初中高中语文写作、数学、英语、物理辅导班。免费的兴趣班有“巴斯夫高中英语口语班”、“西班牙语班”、“资邦公益儿童美术绘画班”和 3 个“新概念英语班”等,每周一次,每门学科二节课。免费学业辅导班由资深的在职或退休教师志愿者任教,保证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兴趣班由有专业背景的公司白领和大学生担任教学工作。
每年组织大、中院校大学生、研究生、高中生志愿者走街穿巷上门义务家教 150 户人家,每周一次,每次2小时。志愿者对受助者知识上的帮教和精神上的鼓励,受助家庭非常感激。邀请优秀的在职和退休的教师志愿者免费为受助对象举办学业讲座。2016 年下半年,团队邀请黄浦区参加高考命题的数学教研员做了 3 次如何迎接高考的专题讲座,普遍反映收益匪浅。不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请心理学专家为受助学生及家长作心理辅导,请资深教师为受助学生及家长作教育咨询、提供升学指导等。同时,团队还千方百计通过各种途径为受助者争取奖学金、助学金、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等。
团队还重视“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坚持多年开展读书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征文、演讲、朗诵等形式的比赛并汇总印制成征文集。2015 年 6 月,举办了“瑷玲杯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诗文朗诵比赛,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2016 年 5 月,在市志愿者协会和中共黄浦区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上海图书馆的支持下,我们成功地举办了“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 95 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智力竞赛”活动。志愿者和受助者重温了党史,增强了热爱中国共产党的信念。2017 年 5 月,在市志愿者协会和中共黄浦区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成功地举办了“志愿服务 •共筑中国梦——智力助残工作”主题微视频、H5 网页设计大赛。通过宣传、展示、交流、分享各大、中学校智力助残志愿服务工作的经验和感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传播社会正能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一个好的团队必须与时俱进,科学管理,团队除了建立志愿者服务记录反馈制度、助学回访监督制度、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等制度外,每年 9 月,对下属志愿者团队的骨干进行上岗前培训,各志愿者团队再对全体志愿者进行轮训辅导。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助残意义、助学模式、沟通技巧、文明礼仪等,旨在提高志愿助残服务质量。同时还认真及时做好志愿者的上网注册、工作时间记录等,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
我敬佩这个团队的不渝初心,更为她们收获的累累硕果而喜悦。我赞美这个团队的骄人成绩。
后来因为工作的调动,我离开了深爱的市南中学,先后到光明中学、市八初中工作,但每到一所新的学校我都始终记挂着这个团队。我向光明中学领导积极介绍这个团队,校领导马上安排团委、教工团支部组织落实,据说现在光明中学的智力助学工作做得很好,我甚是欣慰。到市八初中工作后,我和教工团支委们商量,依托校内的青年教师“勤朴”研习会,鼓励青年教师“学雷锋”,钻研业务,播撒爱心,奉献才智,增长才干,目前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普罗米修斯在希腊神话中是最具智慧的神明之一,他不仅创造了人类,给人类盗来了火,还教会了他们许多知识和技能。凡是对人有用的,能够使人类满意和幸福的,他都教给人类。同样的,人们也用爱和忠诚来感谢他,报答他——“智力助残”团队就是现世的普罗米修斯。
这个团队一路走过二十年,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和掌声……记得成立之初,当时政府正在努力清理残疾车载客问题,一时矛盾比较多,“智力助残”团队的成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彼时的矛盾 , 由此还得到了市残联及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肯定。
团队荣获“2006 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提名奖)和“2006 年度黄浦区精神文明十佳集体”的荣誉称号;2010 年、2012 年,“智力助残”项目两度被市文明办和市志愿者协会评为“上海市志愿服务品牌项目”;2012 年 3 月被市文明办和市志愿者协会评为“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2013 年 1 月团队项目荣获市“2012 年上海创新性志愿服务项目奖”;2013年 4 月,被民政部评为“首届全国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二等奖”;2016 年 2 月,被中宣部等十三家单位评为首届“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018 年 3 月再次被市文明办和市志愿者协会评为“2016—2017 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2012 年 3 月理事长黄吉人老师被评为“上海市杰出志愿者”;2014 年 5 月她被评为“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2016 年 2 月又被评为首届“全国最美志愿者”。目前,“智力助残”团队已注册为民非(法人)单位。2017 年 3 月,被市、区文明办命名为“黄浦区黄吉人智力助残工作室”。
“智力助残”团队的前行的二十年,在上海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她们的努力换来了受助者的可喜变化,大批受助者升入理想的高一级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困难家庭的生活状况为之改变。“智力助残”活动也为当代大、中学生创造了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提升自我的机会。多年来,《解放日报》、《文汇报》、《黄浦报》、《支部生活》杂志、央视《焦点访谈》、上海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报道了“智力助残”工作。宣传“智力助残”活动的微电影《再高一点》在东方网、光明网、新华网、人民网等全国 20 多家网站转载,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与好评,并获得上海市“优秀影片奖”。
我赞美这个团队的骄人成绩,因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是组织者和一批批志愿者们一步步努力获得的……
在古代,男子 20 岁被称为弱冠,女子 20 岁被称为桃李年华,都是指青春年少,时光美好。我想,“智力助残”二十年的不凡历程和二十年来取得的一个个成绩和荣誉足以昭示她们必是行稳致远的朝气蓬勃、大有可为的团队。我们常说,复杂的事简单做,简单的事要重复做,重 复的事要创新做,二十年做了同一件事,其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靠的是初心、信念、意志、智慧等等,我期待着“智力助残”团队更多的捷报,我愿一直为她唱赞歌、唱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