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在发表《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 70 年》的白皮书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规定,盲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资格的,可以以个人开业的方式或者在医疗机构内提供医疗按摩服务。
截至 2018 年底,上海获取盲人医疗按摩资格人数 90人 ,建成盲人医疗按摩实训基地 2 处 ,其中包括国家级的上海第三康复医院以及区级的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人开办盲人医疗按摩机构 1 个:普陀区任胜盲人医疗按摩所。
盲人医疗按摩的多种形式
目前,上海市盲人医疗按摩的形式主要有三种:1、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从业于医疗机构。《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出台后,市第三康复医院、市东医院、华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家医疗机构录用了盲人医疗按摩人员。2、个人开办盲人医疗按摩所。盲人医疗按摩人员通过个人申请的方式,经卫生部门批准后设立的盲人医疗按摩所,比如普陀区任胜盲人医疗按摩所。3、盲人医疗按摩团队与中医药诊所开展合作模式。由中医药诊所医师开具处方,盲人医疗按摩团队进行医疗服务,青浦区致和盲人医疗按摩团队的服务形式就是如此。
结合医疗管理实际,实训基地相继成立
需要有这样一个平台,让残疾人有渠道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同时让医院和患者对残疾人从业者有更多的认可。
为打造盲人医疗按摩师的“练兵场”,提高实战能力,上海市相关部门做出了诸多实践。2014 年,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和市第三康复医院合作建立沪上首家盲人医疗按摩规范化实训基地,先后有 14 名盲人医疗按摩人员接受了实训基地理论课程和临床实践操作的专业化培训,其中有 3 名学员已经被医疗机构录用从事医疗按摩工作。
借国家卫生部门、中国残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联合印发《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的政策东风,残联、卫生等部门共同配合,于去年 9 月份,正式成立长宁区首个盲人医疗按摩规范化实训基地。组织专家进行学习研讨,赴专业医疗机构学习经验,建立区域内专家经验分享平台。
基地的建设,从筹备到挂牌开班历经了半年的充分准备。长宁区首批 3 名盲人按摩师在有经验的中医推拿科主任的带教下,开展了练兵场上的实训。
跨越保健按摩到医疗按摩的鸿沟
日前,长宁区迎来首位盲人医生。这位来自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张海宾,曾是一家盲人按摩院里技术精湛的保健按摩师,在经过国家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获得从事医疗按摩资格后,开启了医生的生涯,成为长宁区首位执业上岗的盲人医疗按摩人员。
青浦区致和盲人医疗按摩团队作为上海盲人医疗按摩的特色形式之一,曾经也是一支保健按摩团队,从业人员获得从事医疗按摩资格后,与中医药诊所开展合作模式,由中医药诊所医师开具处方,盲人医疗按摩团队进行医疗服务。
探索盲人医疗按摩发展道路
近几年来,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也一直在积极探索盲人医疗按摩服务医疗机构的多种途径,从优化人员培养模式、推进医疗机构就业等多个方面开展了详细的工作。
培养优秀医疗按摩人员
通过上海中医药大学开设盲人推拿大专班,加强盲人推拿学历教育;组织参加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对于取得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从事医疗按摩资格证的人员,每年与中医药大学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和在职讲座;为加强实战能力,建立了盲人医疗按摩实训基地,并与北京按摩医院建立实训关系,每年推荐优秀的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进行 一个月的进修。
促进医疗机构精准就业
主动与医疗机构进行沟通,宣传盲人医疗按摩就业政策,推荐优秀的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到医疗机构就业;利用残疾人大学生专场招聘会机会,组织部分医疗机构现场招聘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与医疗机构合作,采用项目合作形式,开展推拿医疗服务。
加强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管理
加强盲人医疗按摩资格的审批管理,将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从事医疗按摩资格审核纳入政府行政审批事项;同时,编制市、区两级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从事医疗按摩资格审核《业务手册》、《办事指南》,对审批事项进行全程标准化、规范化操作。
树立盲人医疗按摩服务形象
一方面扩大宣传,充分发挥市盲人按摩学会作用;另一方面打造品牌,在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建立了国家级盲人医疗按摩实训基地,“推广盲人按摩实现自身价值”服务项目获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第二批“医疗服务品牌”。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成为了展示盲人医疗按摩实训人员的窗口。
由于先天障碍,视力残疾人就业渠道较为狭窄,就业形式较为单一。为实现高层次就业,营造更为便利的无障碍就业环境,盲人医疗按摩这一特殊行业应运而生,为更多盲人开辟了一条光明的就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