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交流全靠写字,一问一答地了解病情就要半小时。对于很多聋人朋友来说,看病是一件有苦说不出的事情。今年,静安区残联在一次专项调研中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在市北医院,聋人王先生一个人拿着病历本、打着手语向服务台咨询。护士摇了摇头表示看不懂,并拿出一张纸让他写下来。据了解,以前他每次到医院,都由家属陪着做翻译,但女儿前两天出差了,今天他只能自己一个人来看病。
就诊人很多,终于轮到王先生后,医生问他什么毛病,他打了个手语并拿出了先前和护士交流时写下的字“肚子疼”给医生看。医生在纸上写下:什么时候开始痛的,哪个部位?本来是一句很简单的话,但写起来就特别慢。
接着,医生开始询问疼痛感、既往病史等,王先生一边写字一边用手比划着。后面的病人逐渐排起长队,埋怨的声音也开始不断出现。过了半个小时,医生才基本弄清了他的病情,让他先去做个血常规检查。健全人问诊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而聋人就诊却要花好几倍的时间,正因为这样,很多聋人都不愿意去医院就医。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调研中发现的聋人看病难问题,静安区残联召开了部分聋人“大调研”座谈会,结合基层调研走访,发现了这些共性问题:
聋人就医排队时间太长
聋人患者有些独自就医,因为不了解就医流程,就会存在询问难,排队慢。如若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无法进行文字交流的,就医就更加困难了。
与医生交流困难,存在误诊可能性
像王先生这样没有家人陪伴,需要纸笔沟通的情况其实不在少数,而更难的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聋人就医问题,因为文字书写也有障碍,因此就医就会格外困难。
由于沟通的障碍,被误诊的例子也不少,比如肚子痛,可能是肠胃炎、也有可能是胃病,但聋人难以表达清楚,医生就有可能诊断错误、开错药。
面对这些聋人就医的共性问题,静安区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整合资源,开展助聋门诊
静安区残联引入社会组织上海众智青年企业服务中心,整合华东医院、市北医院、上海市聋协、静安区聋协、上海市青年创业就业促进会等多个部门、机构资源,开展“医务社工+志愿服务”助聋门诊合作,为聋人创造了一个舒适、便利的就医环境。
推广“互联网+医疗”看病模式
整合医院线上资源,聋人可以在线上助聋门诊预约平台预约挂号,选择医院给出的时间段,不必再早起、排队、等待,足不出户就能完成挂号。
医务人员手语专业培训
为了让医生和聋人交流不再有巨大的沟通障碍,静安区聋协副主席以及手语老师专程来到市北医院对有关医务人员和助聋志愿者进行了日常手语翻译等培训,一招一式为大家讲解一些常用的手语手势。
拓宽志愿渠道,增加志愿力量
静安区残联积极拓展志愿者招募渠道,挖掘有能力有意愿为残疾人提供公益服务的志愿者,扩大志愿者服务力量。同时为进一步推进无障碍就医,切实缓解聋人群体看病难问题,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去年7月份,市北医院助聋手语门诊开诊,大家对手语门诊到底感受如何呢?
今年56岁、家住江杨南路的罗惠明阿姨,成为开诊当天第一个就诊的聋人,借助了志愿者边海芳的手语翻译后,她与医生交流非常的顺畅。边海芳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手语翻译,经由一些快速的手势和简单的语言,几个来回就准确无误地传递了信息。掐着时间一瞧,一场问诊只用了短短八九分钟就已顺利完成。
从排队挂号到拿检验报告,一旁的“众智青年”助聋服务队的志愿者,就一直陪伴左右寸步不离,从两人的交流中可以看出,“众智青年”助聋服务队的志愿者也可以与聋人病患之间进行手语交流。
“以前也有聋人前来看病,一般都是通过写字来进行交流的。相比以往,有了手语翻译,看病的效率就大大提升了。”助聋门诊开展的第一天,坐诊的医生感慨道。
助聋门诊开通以来,很多聋人朋友都对助聋门诊服务竖起大拇指。据了解,目前华东医院与市北医院助聋门诊开设时间略有不同,病患可根据自己时间调整前往。
手语门诊要成为残疾人看病的“法宝”
在今年的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上,上海市残联理事长、党组书记王爱芬就曾表示,在过去五年中,残疾人专门协会发挥联系残疾人的作用,逐渐形成了“助聋门诊”等服务品牌。
在上海有20多万听障人士,因为听力障碍,他们看病比健全人要困难得多。传统聋人看病需通过笔和纸来描述病情,挂号、检查、缴费、取药等环节下来,要比一般患者花费更多时间。而一些老年聋人,由于文化程度较低,无法顺畅地用文字沟通,如果没有懂手语的家属陪同,看病难度倍增。
今年6月,光华医院也开设了“助聋门诊”,为聋人看病配备“手语翻译”,同时打开“绿色通道”,让他们优先就诊检查。两个多月就先后有130人次聋人就诊。 目前光华医院“助聋门诊”所配备的手语老师主要来自聋人协会的志愿者。相关负责人表示,医院将继续加强对义工和志愿者的手语培训,方便未来更好地对聋人进行“一对一”服务。
“我已经被病痛折磨了30年,发展到现在左腿麻木无感,好像不是自己的了,一迈步就会失去平衡。”在姐姐的陪同下,64岁的聋人周金鑫得知光华医院会开放助聋门诊手语服务的前期宣传后,在手语门诊开放前两天就迫不及待来到光华医院就诊,“以前医院没有翻译,不愿意去。有翻译的地方又远了,就这样忍了30年。”在手语志愿者的翻译下,医院对他初检,发现是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做了全麻下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情况好转,走路也正常有力了。周金鑫再去医院复诊时说:“比术前好多了,很开心。”
无独有偶,60岁的聋人曹建平,到光华医院就诊时只挂了关节内科的号,经提醒他想起经常拉肚子的毛病,加挂了消化内科,在内窥镜室检查时发现乙状结肠有侧向发育型息肉,立即做了摘除治疗,据内窥镜室江主任介绍:这种类型的肠道息肉长到一定大小,很容易发展成肠癌。术后,曹建平高兴极了,“平时我经常一天多次拉肚子,胃肠痛,不舒服,很多年了。今天在手语翻译和志愿者热情的陪同下,走绿色通道,检查快,取药快,治疗也快,太感谢助聋就诊的医生和工作人员了!”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和社会力量加入手语门诊的行列。此前,普陀区残联、普陀区聋人协会与普陀区人民医院还专门组织了上海市首次医护人员窗口手语培训考核。此次“特殊”的考试,包括13个部门、职能科室的共计40余名医护工作者参加,他们来自预检、分诊、预约中心、补液室、药房、心电图、超声室、放射科、化验室、以及导医和志愿者,还有保安和电梯引导员。“助聋门诊,手语翻译员少、来看病的聋人又多,常常忙的团团转,还有可能延误病人的病情。通过覆盖式的训练,让导医、志愿者甚至保安先学会基础医学、生活手语,这样,聋人问‘厕所在哪’、‘药房在哪’等简单的问题,也不需要手语老师再消耗精力了,可以让需要专业手语翻译的聋人在看病的时候,得到更好的服务。”普陀区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聂恩珍说。记者还了解到,聂副书记不仅亲自参加了每一次的手语培训,还会跟医务人员一起考试。
这是普陀区残联今年大调研工作中,解决区聋协提出的平时门诊看病会话难的问题,而做出的一项有力举措。普陀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韩先锋表示:“要让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必须实事实干。”
长达3个月的培训,让普陀区人民医院的导医张凤珠感触很深。她的岗位上,经常碰到聋人来就医,沟通十分费力。每周一次的培训班,她从不缺席。最近,张凤珠遇到了一位聋人阿姨。“那天周六,医院没有手语志愿者。当时,我看到她向拿药窗口的医生比划,很着急的样子。”张凤珠回忆到,“我马上走过去,用手语打招呼,问她哪里不舒服。本来担心自己做的不好,没想到她告诉我她呕吐了几天,现在要拿药。还给我一直比大拇指!这时我才意识到,我的手语她看懂了,她‘说’的话我也‘听’懂了!我高兴极了!学会手语,让我与聋人朋友沟通不再有困难了!”
随着2018年的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的开展,在无障碍需求方面,又新增了“医院开设手语引导和手语导医服务”的选项。而助聋门诊的不断开设和完善,正是运用大数据科学分析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为精准服务提供决策依据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