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8年3月3日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有一位老人悄悄地离开了我们,这位老人曾帮助过万千聋哑人打开了“声音”的大门,他将自己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特殊教育事业,他就是我国聋哑人汉语成语手势图解研发人——戴目。
戴目曾历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原副主席、中国聋人协会主席、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创办者,也曾经是我党的一位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他是一位教育的拓荒者,一位心有大爱的科研人,无论是对教育还是对学术,那一份从未冷却的赤子之心,伴随他走过了93个年头。
“志在千里”,这是邓朴方曾给予他的评价,他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残而有为的聋人人才。受上海市残联理事长、党组书记王爱芬委托,市残联副理事长郭咏军与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徐凤建、市聋人青年技术学校校长杨七平一起第一时间前往慰问戴老的家属,并转达了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副主席吕世明对戴目同志家属的慰问。
戴目曾说过“我要通过教育让聋哑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告诉别人,聋哑人并不是社会的累赘,他们可以和健全人一样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一梦想,戴目16岁开始投身教育事业:创办“武进县立民众教育馆聋哑教育班”(今为常州市聋人学校),发展聋人职业技术教育,并共同创办了“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
推行手语翻译的研究与发展是戴目生前努力做的又一贡献。为了让更多聋人朋友更好了解世界,戴先生潜心研究并与人合作编辑了《中国手语》,离休后,又在此基础上扩充编写了《现代汉语常用词手势图解》。为了解除各国之间手语交流障碍,用中国、日本、美国手语和国际手语4种手势动作表示同一词义的工具书——《多国手语拾掇》。
这位可敬的老人一生为教育奉献,大家熟知的他是一位严谨刻苦的老师形象,那么生活中的戴老是什么样子的呢?怀着对戴老的思念之情,编辑部记者专程采访了戴目的女儿戴暄庭。
他从不认为研究是一件辛苦的事,对生活总是感到乐在其中,也不会觉得努力是一件艰难的事,他很享受自己沉浸工作的状态。他不仅写书,也非常爱书,总是说书里有很多的知识,让我们帮他买些新书回来。他很有学识,虽然生命有长度,但是他的精神可以一直传承下去。
戴暄庭,现任某奢侈品亚太地区高管,在艺术、收藏等方面非常有研究,行业内领军人物。初次见她时和想象中有些不同,一身简单随和的装扮依旧很优雅,声音很好听,让我想起了《阿飞正传》里的苏丽珍,美丽坚定,兼具东方温柔与西方独立的人物。那么在她眼里戴老是什么样子的呢?一起来听她讲述生活中“我的父亲”。
Q:您父亲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者,他的时间大多奉献给了教育,那他对你们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呢?会和自己学生一样吗?
A:他的教育方式其实很新颖,对我们的教育很自然,不会只看重学习成绩或者书本知识,总是鼓励我们多运动,也不会让我们死读书。小时候,我特别喜欢游泳,他就经常给我两角钱让我去游泳,那个时候两角钱是很贵的,但是他觉得要尊重孩子的兴趣。他认为一个人要全面发展,要生活得开心,他自己也是秉持这样的生活理念,所以也是言传身教吧,很多时候他说的不多,但是行动就是最好的表达。他很喜欢交朋友,所以也鼓励我们交朋友,让我们多和朋友分享。小时候姥姥(姥姥是山东人)偶尔会做些北方点心,他总会让我们带点给同学朋友吃,让大家一起尝尝家乡的特色。也许现在大家看上去觉得这样的教育很正常,但是在那个年代,他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其实很难得。
Q:在学生眼里他是一位好老师,在同事眼里他是严谨的科研人,那在您心中,他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呢?
A:可能在工作上大家都会认为他是一位严谨严厉的人,但是在我眼中,他就是一位普通的慈祥的父亲。从来不发脾气,爱生活,懂生活,偶尔还会给我们烧菜吃。他很喜欢旅游,小的时候总是带我们出去玩,总是保持一种很健康的状态和心态。记得以前生活很朴素,但是父亲的衣服永远都是很干净整齐,即使在物资匮乏时代,他也会把一小块肉切成很细的肉丝,做出鲜美的肉丝面,端到家人的面前。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一些之后,他晚饭时也喜欢喝点小酒,和三两朋友聚会聊天,无论什么时候他表现出来的都是热爱生活的样子。
Q:我知道您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士,对艺术也颇有研究,那您对这方面的启蒙和深入是父亲的教育吗?事业的最初会因为父亲的标签而有压力吗?
A : 其实我对于艺术的兴趣并没有很刻意的去培养。也许是父亲教育的潜移默化,所以我很早的时候就对艺术非常感兴趣。在我选择艺术这条道路的时候,父母都没有给我什么建议,当然他们也可能是因为知道他们的建议并不会改变我的想法(笑)。因为家里一直非常开明,每个人都很独立,父亲教育我们要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所以我们也不会觉得家里人会给自己带来什么约束。我父亲知识渊博,是一位优秀的人,但是我从来没有觉得有压力,我觉得做好自己就好了,不需要刻意回避或者突破什么。
Q:戴老有和家庭分享过自己曾经革命的故事吗?能简单谈谈吗?
A : 他其实不怎么分享自己过去的事情,他不是一个喜欢回忆的人,和我妈妈不一样,我妈总喜欢讲以前的故事,但是爸爸他总是一往直前。参加革命那时候他还很年轻,我想应该也是血气方刚吧(笑)。虽然他自己小时候家境殷实,但是因为他从不怕吃苦,对金钱也没有什么欲望,所以对自己家庭给的优越条件都不屑一顾,总想要自己闯出一番天地。他还对世界充满好奇,即使年龄大了以后,也总是对新兴事物充满好奇,我们出国工作或者旅游,回来之后他总是会问我们很多问题:什么东西别的国家有我们没有?国外什么东西和家里的不一样。他总是好奇,我父亲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好奇到老。
Q: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戴老在编撰《中国手语》、《多国手语拾掇》、《汉语成语手势图解》背后的故事,或令您印象深刻的事。
A:在写书的那段日子里,他真的是废寝忘食,非常专注。父亲为了写书专门搬到了一个小书房里,埋头做研究。其实家里人是反对的,因为父亲只要一写书他就会忘掉时间,早上起床吃好早饭就开始写书,中午吃好饭也不午休继续写。从退休开始,一点点看着他背开始佝偻下去。因为眼睛不好,所以他几乎都是伏案创作。他平时也不爱运动,都要我们时刻提醒他,他才肯站起来活动一下。但是他从不认为研究是一件辛苦的事,对生活总是感到乐在其中,也不会觉得努力是一件艰难的事,他很享受自己沉浸工作的状态。
我父亲他不仅写书,也非常爱书,总是说书里有很多的知识,让我们帮他买些新书回来。我现在都养成习惯了,只要出差到了机场就先去书店看看有没有新书。他很有学识,虽然生命有长度,但是他的精神可以一直传承下去。
Q:您觉得是什么样的想法或精神,让戴老一直坚持编撰各类手语字典、教材,即使在病中。
A:我觉得应该是热爱吧,父亲很热爱工作,他觉得人活着应该要做些什么。在后面的几年时间里,他写书编撰更加专注,珍惜时间,仿佛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一样。父亲很聪慧,也对人生看得很平淡,即使后来生病住院也从来不畏惧死亡,只是觉得自己没有办法继续工作很可惜。他的一生就像一束光,一直照亮温暖家人,朋友,学生以及身边的每一个人。
Q:您觉得他给家人留下的最大的“财富”是什么?
A:快乐比财富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