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jquery

从“心”站起来

2017-05-22

    截瘫,在人们眼中,无疑就是“举步维艰”的代名词,然而也有一些“截瘫人”靠着自己坚韧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障碍重重中真正从“心”站立起来。张可平就是其中的一个。
    自幼生长在单亲家庭的张可平,并没有因为失去母亲的关怀而变得自卑敏感,自怜自艾。天生乐观积极的他17 岁便长成了一个爱蹦爱跳,活泼开朗的风发少年。但不幸降临了,刚升高中的张可平在一次跳水游泳时,不小心撞到池底,造成颈椎第四、第五截骨折,中枢神经损伤,颈部全身瘫痪,大小便失禁。而就在张可平极度需要家人的关心时,本就关系紧张的后母将其赶出家门,遗弃在医院。在医院,这一躺就是五年!
    那时的张可平痛苦万分,对于生命的无奈,命运的不公,未来的渺茫,让张可平一度想要自杀,结束自己年轻又狼狈的生命。然而也是这一段不平凡的痛苦经历,成就了如今的张可平。
    许是长期呆在急诊室的关系,看惯了生离死别,或喜或悲的生命故事,使张可平沮丧的心又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对!我要活下去!我要活出个样来!”生性倔强的张可平就是在这样的绝境下托人买了录音机,开始学习英语。没有大学学历,毫无英语基础,张可平在嘈杂的急诊室里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背诵单词,练习发音。
    自学英语十年,张可平春去秋来,寒冬酷暑,每天不间断的学习,十年磨一剑。他开始四处投稿,可不幸的是所有的稿件皆石沉大海。但他没有放弃。经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努力调整,终于张可平的勤奋好学最终动容了那个“处处与之作对”的老天,他人生的第一篇译文在《世界之窗》杂志上被刊登了出来。至此,张可平开启了自己作为译文作家的创作之路。
    张可平翻译文章与常人不同, 由于身体全身瘫痪,手脚均不能自由活动,张可平无法握笔,只能将笔绑在手腕上,用臂力拖动写字。为了保持平衡,方便写字, 他还得把双膝紧紧绑住,每次光是绑住双膝就要花费40 多分钟。译文工作是需要极大地耐心的,很多时候,张可平从早上八点要工作到晚上八点,膝盖这一绑就是整整十二个小时!膝盖由于长时间的血液流通不畅,肿得像个馒头。
    就是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张可平完成了一部部译文作品。2002 年,一次机缘巧合的机会,张可平顶替一位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翻译了自己人生第一部长达45.5 万字的长篇小说《殒命》,并由百家出版社成功出版。次年,他加入了上海翻译家协会,当时进入上海翻译家协会,必须要有担保会员和推荐会员,并且要会长签字同意。这可让自学成材的张可平犯了难,自己的英语是自学成材,又因为身体的局限性,在翻译界根本没什么朋友。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复旦大学俄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普希金》的译文作者夏仲翼教授了解到张可平的情况,被他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主动要求:“这样的人才可不能因为一些条条框框的规矩所埋没,我们要给他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不但要当他的担保人!还要做他的推荐人!更要做他的签字人!”
    2010 年,张可平参与翻译介绍外国极高成就人物系列丛书的工作。其中,张可平翻译的是《霍金传》,为了更好的呈现这部作品,高中就辍学的张可平开始购买物理书籍,潜心研究天体物理学。虽然身体不便,张可平依然托朋友打听到复旦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的联系电话,请教天体物理方面的问题。如此大费周章,就是为了向国人呈现一个清晰、全面的霍金。张可平的努力没有白费,《霍金传》一经出版,就好评如潮。从此,《霍金传》也就成了张可平的译文代表作品。
    作为小说翻译的初展头角,让张可平不再满足于只翻译小说、散文。富有进取精神的张可平在2007年开始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英文电影的译片工作。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A 类国际电影节世界排名第四的专业电影节,对于译制片要求非常之高。但是,对张可平来说,常年的困难磨砺,早就练就了他钢铁般的意志。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特聘翻译,这一做就是整整十届!
    现在的张可平虽人到中年,也算事业有成。但,对张可平来说人生最幸福的时光不是年少身体康健,腿脚自由的学生时代;更不是英语学成,成为一个功成名就的翻译家的现在;而是一生挚爱的妻子相知相伴,从清贫如洗到成就事业的短短十三年的幸福时光。每次提到妻子,张可平都感慨:“我以为,我的人生从遇见那个热情爱笑,善解人意的姑娘开始就不会有苦难。可是,你永远不会知道,老天,会在什么时候拿走你最珍视的东西。”厄运的再次降临是在2010 年,张可平的妻子被查出卵巢癌晚期,短短两年,就撒手离去。这对于张可平来说,犹如晴天霹雳!照张可平的话来说:“从此我便真的孑然一身了!”
    妻子的离世对于张可平的打击是巨大的,他开始意志消沉,开始浑浑噩噩。没有了妻子的悉心照料,他的身体出现了状况,患上了截瘫病人的常见并发症——尿潴留。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在去上海市松江康复医院治疗的机缘下,认识了更多同自己一样的截瘫伤友。同时他享受到了国家的阳光政策加入了闵行区“中途之家”这个专门针对脊髓损伤、截瘫伤友的组织。在伤友的鼓励支持下,在政府、残联的关心帮助下,张可平终于走出痛失爱妻的心理阴霾,重新出发,重拾自己的翻译梦想,开始新的起航!(文/王慧  闵行区肢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