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实现窗口关闭,由于您当前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当前脚本无法执行

交流经验--搭建平台、完善机制、努力拓展社区残疾人工作新领域

 

                       上海市杨浦区残疾人联合会

我区总人口112万,其中残疾人4.5万,占全区总人口的4%。他们生活在11个街道(镇)、313个社区内。随着社会化管理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由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区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主要活动基地,肩负直接面向残疾人服务的重任,关系着残疾人各种权利的实现。加强社区残疾人组织建设,既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维护社会一方稳定和创建我区安居乐业现代化新型城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及市残联的关心指导下,我们坚持完善网络、创新载体、提升功能的工作思路和资源共享,融为一体的工作原则,切实加强社区残疾人组织建设,构筑了区、街道、居委会三级残疾人组织网络,探索了社区残疾人工作的新路,推进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改善了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为全区社会稳定和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政府重视,完善网络,夯实基层残疾人工作基础

残疾人事业的根基在社区,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希望和活力也是在社区,建立社区残疾人协会既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残疾人事业的各项方针、政策,也有利于更密切地联系广大残疾人,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我们区委、区政府历来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本着照顾特性、统筹兼顾、同步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通过三个抓,使基层残联组织与区的各项社会事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有力地增强了基层残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区残疾人事业的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一是抓组织建设,完善了工作网络。首先,为了巩固和加强街道(镇)残疾人组织,区政府转发了区残联《关于加强街道(镇)残联建设的意见》,明确了街道(镇)残联工作职责、任务。各街道(镇)分管主任担任残工委主任,配备了专职干部,落实了专门的工作经费,克服了过去工作人员不到位、残联组织形同虚设、工作渠道不畅通的现象,真正做到了有专职干部、有办公场所、有服务载体、有联系网络。其次,认真贯彻民政部、中国残联等14个部门下发的《关于加强社区残疾人工作的意见》精神,区政府高度重视,区长办公会议专题讨论通过了《关于加强我区社区残疾人工作意见的通知》,将残疾人组织延伸到社区,2001年,在全区313个居委会中成立了残疾人协会,实行了六个统一,即:统一的领导班子、统一的组织标牌、统一的工作手册、统一的环境布置、统一的工作指南、统一的工作经费,明确了人员分工和职责任务,进一步完善了我区基层残疾人组织体系,织就了区、街道、居委三级残疾人组织网络,实现了残疾人工作层层有组织、事事有落实、上下畅通、互为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是抓基础工作,提高了管理水平。各社区残疾人协会成立后,制作了统一版面,将人员组成、工作职责、服务宗旨、办事制度上墙公布,并与会议记录、活动记录等统一编印成册,保证了残协工作有序进行。同时,各协会还对辖区内的残疾人全方位地开展调查摸底,按残疾人基本情况、生活状况、服务需求等十类情况建档立卡,并建立了社区残疾人基本情况信息库,对各类残疾人做到底数清、需求清、情况明,推进社区残协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三是抓资源整合,形成了工作机制。各社区自觉地把残疾人工作纳入本地区总体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调动各方力量,为残疾人提供各种有效地服务,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运作的三位一体社会化工作机制,推进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二、创新载体,延伸内涵,拓展社区残疾人工作领域

社区残疾人协会的建立,为开展基层残疾人工作搭建了新的发展平台。为了进一步发挥社区残协辐射功能,我们注重在字上作文章、在字上动脑筋、在字上下功夫,探索社区残疾人工作新的发展领域。

一是网络上联片。我区区域大,每个街道(镇)都有几十个社区残协,为了方便残疾人就近就地参加活动,街道(镇)残联对地域相近的社区残协分片成立了残疾人之家,如:五角场镇残联共有32个社区残协,他们从实际出发,在残疾人相对集中、硬件设施较好的社区,分片成立了4残疾人之家活动室,以关爱残疾人,协会是我家为主题,开设了图书角、游艺角和健身活动室,为残疾人营造了一个温馨的活动家园

二是载体上创新。在我区东、中、西的三个地区分块成立了三个聋人活动室、1个盲人活动室和1个肢残人康乐园,定期开展时事讲座、读书、读报、插花培训、收看手语新闻、专栏节目等活动,在残疾人节日期间,举行茶话会、联谊会等庆祝活动,团结、教育广大残疾人,培养他们树立奋发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些新型载体的建立,为残疾人提供了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活动场所,与社区协会一起,形成了点块结合、分类管理、优势互补的服务格局,它有效地延伸了社区协会工作的内容,发挥了抓住一点,带动一片的辐射功能,成为社区残疾人工作的新亮点。许多前来参加活动的残疾人都兴奋地说:我们生活在社区,社区就有我们自己的组织,我们愿意在自己的组织里寻找属于自己的乐园

三是投入上做实。有效的投入,完善的设施也是搞好社区建设的必需条件,更是事关社区残疾人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一是加大了对社区残疾人协会的投入。每年下拨给每个社区残协工作经费2000元,为开展各项工作提供资金保证;二是根据实际需要,向社区协会配置了16061件康复器材、用品用具,价值达31万余元,为开展社区康复服务提供设施器材;三是采取搭船出海的办法,充分利用社区文化、社区体育、社区教育等场所,为开展各项社区残疾人活动提供舞台,使社区残疾人工作领域不断拓展。

三、围绕中心,注重实效,提升社区残疾人工作的服务功能

为残疾人提供有效满意的服务,是开展社区残疾人工作的出发点和生命线,为了充分发挥社区残协的优势,把残疾人事业实实在在融入到社区中,使残疾人在社区中得到实惠,近年来,随着我区基层残联组织网络的健全和拓展,各协会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残疾人,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为宗旨,针对区域内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分布的广泛性、需求的多样性,采取管理社会化、服务主动化、共建多样化的工作方法,使残疾人的康复、劳动就业、社会福利、法律援助等各项保障措施落到了实处,从根本上改善了残疾人的生活状况。

第一,当好管理的好助手,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残联的职能之一就是要代表党和政府管理残疾人事业,而社区是残疾人生活的主要场所,社区残疾人工作不仅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前沿阵地。几年来,各社区协会充分发挥自我管理的作用,在政府所急、残疾人所需、残协所能的交叉点上寻找工作定位,开展扶残帮困、为民解忧系列活动,做到了残有所呼,我有所应;残有所需,我有所为

我们依托社区残疾人组织网络,对残疾人社会保障情况逐一进行调查、摸底、分析,按照先保障、后救助、再福利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将他们纳入一口上下社会保障体系。为1607名符合标准的重残无业残疾人落实最低生活保障,为946名对象办理了养老保险,保障一人,造福全家,稳定了一方;向全区重残无业对象每年发放人均500元的医疗帮困卡,缓解残疾人就医难的矛盾;每逢开学之际,向全区家庭困难的残疾学生或残疾人子女发放助学金,受到了残疾人家庭的普遍欢迎;对残车车主实行长效管理,向车主发放维修保养卡,并采取责任到人的方式,对他们的思想动态、生活保障、就业安置、车辆维修等情况进行信息跟踪与反馈,落实相应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在开展市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残疾职工社会保险的实事工程中,社区残疾人协会更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他们对残疾人知根、知底、知情,协助区推保办收集残疾职工的档案资料,使1343名推保对象办理了工龄认定、补缴社会保险金的手续,做到了应纳尽纳,当这些残疾人第一次拿到退休金时,握着社区残协干部的手,感动得泣不成声,热泪盈眶。有一位80高龄的老人激动地说:真没想到我女儿今天也能与正常人一样享有同等权利,每月生活有了保障,我百年之后也可以放心了。社区残协干部对残疾人工作倾注的满腔热情、奉献的一片爱心,受到了残疾人及其家属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赢得了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一句句感恩不尽的话语。社区残协的工作,有效改善了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密切了党和政府与残疾人的血肉联系,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当好服务的好帮手,体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服务是新时期社区残协开展工作,密切联系残疾人的主要手段。在工作中,他们充分发挥自我服务的作用,走近残疾人家庭、贴近残疾人,认真做好残疾人的思想教育工作,与社区内的残疾人促膝谈心,努力为他们解困、解闷、解忧,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给残疾人。家住长海二村肢体残疾人李爱玉,其智残儿子于去年9月被送入了虹口区儿童福利院,双方单位都因经济效益不好无法报销入院费,她自己想不通,就找到了社区残协,社区残协主席热情地接待了她,并耐心地安慰她说:陈康是我们社区的残疾儿童,我们应该关心他,今后不管遇到什么事,尽管来找我们。亲切的话语,使她热泪盈眶,受伤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安慰。随后,社区残协向镇残联反映了她家的特殊困难,镇残联为他们申请一次性补助,当李爱玉得知这一消息后,她激动地在感谢信中写道:一杯清清的泉水,能使渴极的人如饮甘露,一声温馨的问候,能使受僵的人得到一丝安慰。疾病无情人有情,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我们残疾人比正常人更深切地体会到人间真情、同志之爱,更深刻地理解了人字结构相互支撑的含义。残疾人协会细致而深入的工作,使残疾人有困难就能得到身边组织的帮助,切切实实地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做到了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难。

第三、当好共建的好能手,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社会在发展,社区残协的活动也要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积极创新,使活动方式更贴近残疾人,具有实效性。在实践中我们感到,社区蕴藏着巨大的资源,要实现资源共享、融为一体的目标。近年来,他们走向社区、走向单位、走向个人,运用丰富的社会资源,以人为本开展各项残疾人工作,使活动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依托社区卫生中心,因地制宜开展康复服务,扩大康复对象受益面,使2万余名残疾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复,社区康复覆盖率达到80%以上,帮助残疾人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生活;充分挖掘社区资源,腾出岗位,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从根本上摆脱困境,使364名残疾人在社区不同的岗位上获得了就业、再就业,从根本上保障了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整合社区内各类资源,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将扶残助残活动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认真开展“‘7259’志愿者帮老助残行动,招募和培训112名志愿者,为124户老年人抚养单身重残子女型家庭提供帮老助残服务,弘扬了尊老助残的美德,解除了弱势群体家庭的后顾之忧;采取各种形式建立青年志愿者、红领巾、军民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助残服务队,成立了包护组629个,结对包护残疾人1960名,与残疾人开展一助一的助残包护活动,从思想上、经济上、生活上定期关心、帮助他们,推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发展残疾人事业的目标,迈入新世纪的残疾人事业充满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继续探索新形势下社区残疾人工作的新路,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社区残疾工作新水平,努力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为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目标、推进残疾人事业的持续发展而努力!

已跳转到底部内容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