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jquery
走基层之西藏盲校

走基层之西藏盲校

走基层之西藏盲校

雪域之巅 盲童之光

――走访中国海拔最高的盲童学校

记者 魏红

西藏有着令人羡慕的耀眼阳光,但强烈的阳光也使这里眼病的发病率很高,上世纪90年代末期,人口仅240万的西藏约有1万名视障者。在当地人的信仰里,盲人是因为前世造孽而在今世受到神的惩罚,恶魔的灵魂住进了身体夺走了光明。因此盲人在西藏象征着一种厄运,有的在生下时就被溺毙,而活下来的,也在周围人的冷漠和歧视中体会不到一点做人的尊严。来自德国的萨布利亚•贝尔肯女士发明了藏盲文,在西藏建立了盲校,她成为西藏盲童的天使,她为身处雪域之巅的盲童带来了光明,让他们知道在黑暗中,还可以有不一样的人生。

带着对这所地处中国最高海拔盲校的无限憧憬和对这位德国传奇女性的崇敬之情,本刊记者忍受着强烈的高原反应从北京来到了西藏。因为萨布利亚正在印度筹办第三所分校的相关事宜,所以很遗憾这次没有看到她,而日喀则分校则因为班禅巡视而被高度戒严,本刊记者人都到日喀则了,却没能进去。但是还好,通过多种渠道采访了很多日喀则盲校的工作人员,现任拉萨盲校校长尼玛旺堆全程热情接待了本刊记者,通过他们的描述和本刊记者的见闻,为各位读者揭开西藏的神秘面纱,全方位展示西藏盲校。

走进西藏盲童学校

传奇建校史

尼玛旺堆出生在四川省甘孜州,藏语里“尼玛旺堆”意为“强有力的太阳”。出生3个月,旺堆的眼睛因为感染而失明。在奶奶的抚养下,旺堆一天天长大。然而,由于眼睛看不见,很多同年的小伙伴都不愿意跟他玩。

后来,听说拉萨有一所盲童学校,在拉萨打工的母亲希望小旺堆来这里学习。尽管十分舍不得小旺堆,但开明的奶奶还是决定让孙子去拉萨。“你要去学本领,尽管现在会比较辛苦,但将来你会有幸福生活的。”奶奶的话深深地刻在旺堆的心里。正是这个决定改变了小旺堆的人生,也让他找到了生命中最敬重的人――萨布利亚女士,西藏盲校的创始人。

萨布利亚1970年出生在德国,12岁那年,完全失去了视力。在经过段长时间的痛苦以及煎熬之后,她终于适应了盲人的生活,并且上大学的时候在学校认识了一位藏语学家,并通过这位学者开始学习藏文。1997年,出于对西藏文化的热爱,大学毕业后萨布利亚来到西藏旅游,她得知西藏还没有专门的供盲人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学校,而盲童们迫切需要得到正规的教育和技能培训。于是,萨布利亚决定到西藏创办一所盲人培训机构。

经过艰难的筹备,萨布利亚和她的爱人保罗共同创办的拉萨盲童学校于1998年成立了。萨布利亚作为世界“盲文无国界组织”的创始人,她为西藏盲童学校的建立、发展倾注了极大的爱心和努力。

盲校成立之初,由于缺乏认识,社会对盲人学习知识和技能还很陌生,都觉得盲人就是废人,需要家人照顾才能生存。因此,不少人不相信盲人能够学习,盲童家长们也不相信学校还会包吃包住不收任何费用。所以学校虽然成立了,但生源却成了问题。于是萨布利亚就骑着马到西藏各地去寻找学生,在一位会英语的藏族姑娘的帮助下费力地向盲童的家长解释。

那时宣传渠道不像现在这么多,电视、广播都没有,招生非常困难,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地很多NGO组织帮助盲校宣传。学校成立之初,只有6个盲童,这些孩子都是走村串户好话说尽才动员来的。现在,西藏盲校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家长特别是农牧区的家长长途跋涉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就连青海、四川、云南的盲童也慕名到盲校来学习。

16年过去了,在萨布利亚与保罗的管理与经营下,西藏盲童学校的规模已经从刚开始的6个学生,发展到现在的140多个学生。学校分为拉萨、日喀则、印度(筹建中)三所校区。为了让孩子们认识自己民族的语言,萨布利亚在刘易斯•布叶发明的盲文基础上创造出藏盲文,并发明了藏盲文打字机,而这些孩子也有幸成为西藏第一批能阅读藏盲文的人。现在,孩子们每天都有机会在课堂上敲击着打字机,并大声朗读着字母和单词。

正是因为萨布利亚的不懈努力改变了西藏盲童的现状,在2009年,萨布利亚获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奖,评委会给出的颁奖词是:她看不到世界,偏要给盲人开创一个新的世界。她从地球的另一边来,为一群不相干的孩子而来。不祈祷神灵,可全凭心血付出,她带来了光。她的双眼如此明亮,健全的人也能从中找到方向。

引入西方教育理念

200214岁的尼玛旺堆来到拉萨盲校,在这里和很多与自己一样的小朋友一起生活、学习。因为学校的教育重在启智,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及各种才华,聪明的旺堆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学校重点培养对象,通过三年的学习,在2005年被学校保送到英国伦敦学习英语,直至2011年,这六年间,他辗转于印度、马来西亚、德国、尼泊尔、瑞士不断进修英语及管理学。虽然他没有拿到任何一所世界名校的毕业证,却学到很多先进的知识,交到很多朋友。不要以为旺堆的经历只是个案,在西藏盲校,有无数个与他有着相同经历的人。

多年来,萨布利亚从盲校选派不少优秀盲童到英国、美国、德国、荷兰、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学习英语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让孩子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锻炼了胆识,学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

现在除了年龄太小的幼童之外,孩子们大都可以读、写、使用盲文打字机和盲人电脑。他们甚至以尝试别人不相信他们可以尝试的东西为乐,比如推着车子快跑、踢毽子,甚至于爬树和踢足球。从西藏盲童学校走出来的第一批学生已成为西藏历史上第一批能够阅读的盲人。

萨布利亚努力让她的学生们建立自信,就如同自己失明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难以置信的坚强一样。“鼓舞对孩子们很重要”,萨布利亚说,“而且我相信他们很快乐。”

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盲文,更懂得尊严,懂得了双目失明并不是自己的错,那是基因、疾病或意外所致,而不是报应,不是被恶魔的灵魂住进了身体。

第一分校――拉萨盲校

拉萨盲童学校位于拉萨市江苏路妇幼保健医院旁的小巷朗顿巷10号院内。西藏和平解放之前,这里是13达赖朗顿家族的院落,而如今已成了西藏盲童们的天堂。

尼玛旺堆是这所盲校的校长,因为常年出门在外,旺堆的英语似乎比汉语还流利,他说话很没有规则,用汉语表达不了的他突然说起了藏语,藏语无法表达明白的他又忽然换成了英语,英语表达不了的他又忽然换成了汉语,几种语言在他嘴里转换得很自然,他自己似乎没有感到在用几种语言说话。通过他的介绍,终于了解到他的这种说话习惯和他在西藏盲校所接受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先进实用的三语教育

拉萨盲校是一所藏式院落,院落有一幢二层小楼,小楼是后来扩建的。教室、宿舍加活动室,全校有房20多间,老师6位,学生40多人,

8名工作人员,这些人负责孩子们的吃、住、行,保障孩子们有美味可口的食物、干净整洁的衣服。在这里,免费提供孩子们所需要的一切生活和学习用品,可以说这是全国条件最好的盲校之一,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爱心捐赠所得。

拉萨盲校接收614岁的盲童,孩子来自西藏牧区、青海、四川、云南等地,每一个地区的藏语都不太一样,所以盲校教育的第一步就是通过一个多月的时间让盲童把拉萨话学会。而拉萨盲校教育的第一目标就是让孩子们考上大学。孩子们按照学龄分为老鼠班、老虎班和兔子班,开设课程有英文、藏文、汉语、计算机、美术和音乐等。拉萨盲校所教的课程和正常小学的课程一样,通过学习可以达到普通小学三、四年级的水平。英语、藏语、汉语的三语教育是该校的一大特色,从这所盲校走出的学生,英语水平在全国都处在领先水平。

在盲校,每周安排七小时的英语课、七小时藏语课、七小时汉语课。在英语课上,老师不要求学生们学会多少句子、单词,而是课上会讲一些有趣的英语故事和英语歌,与学生们互动,尽量让他们多说、多讲,从不要求学生们死记单词。英语教材也有两本,一本是从国外带回来的幽默、易学,一本是全国统一教材,主要是考试用。

既在西藏盲校学习又在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学习过英语的土青对于两个地方的英语教育差距感触特别深。刚到北京进修英语的他特别羡慕同班同学可以背一篇篇长篇英语课文,因为他学了这么多年英语,从没背过一篇。而在上课时,他发现原来自己也没比同学们差多少,因为同学们虽然课文背的非常好,却不太会说,发音也很怪,自己口语反而是班上最好的。

通过该校英语教师玉珍的介绍,本刊记者了解到三语教育的窍门就是当你说汉语时,在脑海中要想着这个词的英语、藏语怎么说;相应地,当你说英语时,脑中要想着汉语、藏语怎么说……通过长时间的练习,自然而然就会熟练掌握三门语言。因而才会出现前文旺堆说话时的一幕。

超高的随班就读数量

旺堆在2011年接任校长一职,在工作中,最让他骄傲的就是这几年随班就读的盲童数量在不断增加,尤其是2013年有三名盲校的毕业生通过普通高考考上当地大学,这一情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扩大了西藏盲校的影响力。

很多人以为这是西藏教育方面比较宽泛,其实不然,能够有今天的局面,全是西藏盲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第一批盲童盲校毕业后,萨布利亚找了很多学校,这些学校都不同意接收盲生,因为在他们之前,西藏各所学校还没有遇到过盲人和低视力者随正常班就读。在接收他们之前存有很大顾虑,因为以前确实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不知道该为他们做些什么,甚至不知道和他们如何相处。为了让孩子们能够随班就读萨布利亚愿意付出一切,其中一个学校的校长就说接收没问题,但是学校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萨布利亚说:“这个我们负责,你们只要接收他们就好。”由此开启了你教学、我负责的教育模式。

小学毕业后,读哪所中学也遇到了很多困难,通过多方努力,三名盲童进入拉萨第三中学就读,正是这三名盲童改变了学校对盲童的普遍认识,使盲童随班就读常态化发展。

巴旦、卡先加、索朗彭这三名盲童进入三中后学习成绩都很好。在新学期的开学典礼上,对学习好的同学进行表彰,不仅有证书,还有奖金,其中索朗彭一个人拿到了5个单科第一名,发奖时,全校的师生都齐声欢呼,这呼声就是对他们的触动。惊叹过后他们也会反思,别人眼睛看不见都学得那么好,我是一个健全人应该怎么做?这比教师一百遍、一千遍的说教更起作用。

在盲童随班就读期间学生们的接送、作业、教材、学费、生活费、医药费全部由盲校负责,为此盲校有一位老师专门负责盲生的随班就读事务,随时协调各种突发情况。就像2013年,有四位盲生的高考成绩特别好,他们报考大学的招生部就给盲校打电话说:“你们这几个孩子的成绩非常好,但是我们这没有特教部,能不能收他们,我们这也不知道,以前也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你看你们要不要联系一下教育局,让他们出一个文,这样我们才能录取他们。”得知这一情况后,为了盲生的未来,旺堆和残联工作人员跑了无数次的教育局,终于拿到红头文件,让盲生们考上了自己报考的理想大学。

第二分校――日喀则盲校

占地300多亩的日喀则边雄乡盲童学校是西藏盲童学校的分校,已有10年校龄,坐落在雅鲁藏布江南岸,距日喀则市区不到20公里。日喀则盲校有70多名学生,主要对盲童进行盲文、英语、藏文等的教学。后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到少年或大龄盲人的技能培训,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残联、日喀则地区相关部门及多方爱心人士对该项目的关注、支持和帮助下,学校又开设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编织、盲文打字、音乐等培训项目。日喀则盲校的目标是让14岁以上的盲人拥有更多的生存技能。

全国最大的盲校

   2001年,萨布利亚想在日喀则建立一所盲校分校,在这里培养对农牧业有一技之长的学生。而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在边雄乡有一块300亩的土地,这块土地是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创始人之一十一世班禅大师保留的,目的是为西藏的慈善事业做些事。知道萨布利亚想开分校的想法后,基金会决定把这块土地无偿地提供给他们使用,因此建成了这所全国最大的盲校。

300亩有多大,很多人没有概念,如果用足球场来形容的话,大概是28个足球场那么大。有人问这么大一块土地如果用于商业开发或者租作他用,一年的收益会是多少,该土块的管理者曾说过这么一段让人记忆深刻地话:“账不能这样算,其实在日喀则,不少单位和个人都看上了我们的这块地,但我们没有同意,因为为西藏盲童造福那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作为一个慈善机构,我们愿意为西藏的盲人事业出一份力。”这番话也说出了无数个人和慈善组织的心声。

因为占地广阔,所在学校规划方面非常全面。在学校建设方面,在原有的学生教育、宿舍、厨房、活动室、职工住房等设施的基础上,学校于2007年至2009年三年的时间里新修了一栋现代化无菌操作奶酪厂,奶酪厂现有两名专赴荷兰学习过奶酪制作技术的操作员;7栋专门为盲人操作方便而设计的温室,其中2栋用于种植各种花卉,5栋用于种植不同品种的蔬菜;还建了奶牛、马、猪等牲畜圈养场;为了不污染环境,有效利用各种牲畜的粪便,还建造了无机肥料生产厂,用于还田。为了改善学员的生活条件,这些完全由盲人进行操作和管理生产出来的蔬菜时常可以在学校的饭桌上看到。另外为丰富学员的饮食品种,2013年还新建了面包加工坊。

管理才华与经济头脑并存的盲校校长

珍可以说是西藏盲校的老人,2004年创办日喀则盲校之初,她就被萨布利亚派了过来,成为日喀则盲校的校长,可以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阿珍的身影。

在职业科目设置方面,结合当地实际情况,2009年,学校开设织毛衣、织卡垫,牲畜饲喂、奶酪加工、花卉和蔬菜种植与管理技术,2011年还特别增加了四个新的科目,盲人保健按摩、音乐、盲文书本制造、面包加工等。在教学方面,除了有专门聘请的技术人员外,学校还从国外不定期或短期聘请专家给学员授课,以便让学员们能及时更新知识。

在日常管理工作上,阿珍最在意的是账目清晰,每一笔善款都有记录,每一笔款的用途去向也都清晰明了。她要用好每一笔款项,不让那些爱心人士失望,不让萨布利亚和保罗以及孩子们失望。

日喀则盲校里有6座蔬菜大棚,这里的菜长势很好,萝卜、白菜、胡萝卜、芹菜、西葫芦等蔬菜一应俱全,这些菜可以供全校师生日常食用,如果有剩余,还可以卖一些。

这几座大棚不仅仅是为了供学校所有人吃菜,这里还是试验田,那些盲童孩子平时会来大棚亲手感知每种菜的不同,用手触摸,他们有一种直观的感觉,所以后来她们一摸就能判断出是哪种菜,孩子们来摸菜的时候都很开心。

每个大棚里还种着不同的花,那是供孩子们闻的,萨布利亚觉得孩子们可以闻到花香,知道哪种花是什么香味。同时她也很喜欢花,她曾说过,她不能看到花,但她希望那些花能给别人带来美的享受和快乐。

盲校孩子们自己做的奶酪经过这几年的经营,销售渠道已经十分成熟,完全占领拉萨市场,各大酒店、商店都能买到。而孩子们做的面包虽然很好,但销售却成了问题,因为学校距离日喀则市区有一段距离,消费者也不是很了解,为打开销路,阿珍亲自出马,找超市、找社区、找单位洽谈,还带消费者到学校亲自观看孩子们是如何制作面包的,很多消费者在品尝了面包之后就立即订货了。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解自己产品的不足,阿珍还印发了传单,进行市场调查,很多消费者得知自己买到的那么优质的面包出自孩子之手,惊讶之余更多的是感动,所以他们也尽力向身边的人推荐。因为大家都清楚,他们吃到的不仅是孩子们制作的优质面包,他们的购买还包含有对孩子们自食其力的支持和关爱。

面包的销量越来越好,偶尔遇到学校停电不能供货,消费者也能理解,但这需要阿珍去向消费者解释,大家都很支持他们。以后阿珍打算在日喀则市区开一家盲人面包房,让更多的消费者对孩子们的产品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相信那样销量会更好,毕竟这个社会上好心人很多。

雪域天使

西藏盲校老师一个月只有一千多元的工资,没有编制,没有三险金,收入远远低于当地消费标准……这是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他们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而来,关心和支持盲童。他们是生活老师,是英语、汉语、藏语、藏盲老师和志愿者。他们中的很多人放弃了自己不错的收入和工作,甘于清贫,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全部倾注到盲童身上,用自己全部的心血抚育这些折翅的天使。他们把盲童当成自己的孩子,关心盲童们的健康,关注盲童的成长。

盲校老师的招收标准很简单,学历不再那么重要,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切以心为准。只要用心,就可以教好盲童。只要用心,一切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

在西藏盲校就读的孩子,都是来自于农区、牧区,家庭情况十分困难。来到盲校读书后,只要他们想,就可以一直不花一分钱的读书,盲校每年都要在这方面花费60万元左右。老师们宁愿把自己的工资降到最低,也不愿让盲童们受一点委屈。

这是一所学校,一所特殊的学校。说它特殊,是因为这里只接收盲童孩子,一切费用全免;说它特殊,是因为名扬海外的它,在国内却籍无名;说它特殊,是因为这所学校的创办人也是一个盲人,一个外国盲人,是她发明了藏语盲文,是她把零散分布在西藏各地的盲童一个个找到学校,教他们汉语、英语、藏语盲文,教他们按摩技术,教他们乐观开朗自信地面对人生。教他们用行动向世界证明,盲人并不因此而失去价值。这所学校的创办,改变了西藏盲童的生存状况和命运,推动了西藏盲人事业的发展,也掀开了西藏盲人事业的新篇章……

                                                              (责编:高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