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jquery
盲人事业给了我终生难忘的“第一次”

盲人事业给了我终生难忘的“第一次”

 

盲人事业给了我终生难忘的“第一次”

宋玉芝

 

19529月,由于偶然的机会,我随红军老战士徐均大姐来京,准备参军当医务兵,因年龄小没有成行。之后,她把我托付给了张文秋大姐,并住在她家等待工作机会,那时我才15岁。

我只知道张大姐为了盲人事业,每天在外忙碌,还为盲人训练班选址而犯愁,因为当时八里庄是由军队管辖。此后,大姐去中央军委找到彭总,才使问题得到解决。

配备干部调集人才是当时的首要任务,但张大姐由于没有配备汽车,只有一辆人力三轮车和一名贴身服务员,天天早出晚归,很辛苦。

19533月上旬,张大姐告诉我要跟她一起上班了,这是我来京后第一次出远门,到了东城区朝阳门内北小街烧酒胡同1号。

两扇朱红色大门正为我们开启,进去一看,前后两层大院有树木花草,东西方向有大房,分多个房间,前后大厅内地板是暗红色木制的,正厅走廊内各有四个朱红色的圆柱矗立着,前后院有走廊连接,色调以绿色为主,很精致,古色古香,很是气派。后来才知道,这就是中国盲人福利会成立的所在地,张文秋大姐任首位总干事,她也是盲人福利会及盲人事业开拓的第一任领导。

干部来自四面八方,有军队转业的杨守礼,青海来的大学生朴境千、哈尔滨来的大学生高步云。中国银行来的秦玉民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山东来的曲鸿敏当出纳,北京来的石彦文当会计,那景琳为汉字打字员,伙食管理是高永贵,炊事员是冯振刚……天天都有人来报到。

人员到齐后,开始培训健全人学习新盲文。教材使用黄乃同志的《新盲字入门》,为期20天,期满考试,成绩优秀者记入档案。张总干事对我说:“玉芝啊,你年龄最小,希望最大,要学好盲文,学好文化,为盲文出版事业多做些工作。不光是印书、排盲点版,包括手工改版、校对、编书,样样都要做,做个多面手,不能让组织失望。”她的话,第一次给我明确了人生目标,指引了努力方向。

1953年秋,我们开始筹备《盲人月刊》创刊号,首先从中国银行调来了刘若谋先生任主编,他少言少语,但文字能力很好,精通英文;发刊词是刘若谋同志撰写的。

排铅盲点版是李汀同志发明创造的,她排的第一本盲人点字书是魏巍著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盲人月刊》借鉴她贡献的成果,在排盲文点字版上没走弯路。

盲文印刷机是北京印刷三厂利用报废的机器改装而成的,而用汉文排版的铁框架框住盲文点字版有时很困难,因为盲文凸点是用小铅块制作,标准不精确,上好的铅盲点版经常会松动,一不留神会漏掉下来,在损坏机器的同时,这块铅盲点版还要重新再来一次。这道工序要求严格,铅字点和铅点字之间差一毫的缝隙,就会产生盲字点之间的松动。经过动脑筋,办法有了:用小锤子在铁框架周边打小木锲子,在点字之间贴小薄片,既堵住了缝隙又保证了铅版不松动。

在压印过程中,机器没电动助力,完全是由人工操作,脚蹬手捏,手脚同时并用,精神要绝对集中。当时参加这项工作的同志有:田富霖、杨朝良和我。这项工作条件差、很辛苦。

纸采用的是高浸白色道林纸,装订用针和线缝制,背封用暗紫色的棉布贴在硬一些和厚点的纸壳上,每页都连接在纸背上。

这些都是些繁杂的工作。领导采用多条腿走路的方式,内部挖潜。每个人的力量不分大小,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并开展内外合作。在这过程中,我增长了才学,为以后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盲福会及后来的盲人协会是一所大学校,我是在这所大学校里度过的,是这所大学校铸造了我的成长,我的业务水平、我的文化水准,一切的一切都是在这里得到锻炼并逐步提高的。

我庆幸见证了盲文事业起步的全过程,第一次参加《盲人月刊》创刊号的压印制作全过程,第一次和盲人陈水木合编创办了《革命优秀歌曲选》,第一次创办编辑了盲人读物《卫生知识》月刊。

这些“第一次”,都是中国盲协引导我成长的重要因素。

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在我心头挥之不去的有感恩有怀念。在庆贺中国盲协60岁生日之时,送上一份小小的祝福:愿盲人事业蒸蒸日上,走向新的高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