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jquery

化蛹成蝶 记身残志坚的武汉姑娘郑璇

化蛹成蝶 记身残志坚的武汉姑娘郑璇

    3月17日,上海复旦大学,一个娇小的女孩缓步走进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场。
和所有考生一样,拥有硕士学位的她准备向博士学位发起冲击。但她和别人又是不同的,因为她是一名聋人。她,就是23
岁的武汉姑娘郑璇。
    1983年,是郑璇全家不堪回首的一年。
    那年秋,两岁的郑璇发高烧,医生为她注射了成人剂量的卡那霉素。小郑璇对声音的反应渐渐迟钝了。医院的诊断结果令人心碎:郑璇重度神经性耳聋,双耳仅剩95分贝和110分贝的残余听力,属听力一级残疾。
    一家人踏上了漫漫求医路。他们先后跑了近10个城市,试遍了中医、西医,但收效甚微。
    1984年,外婆和妈妈轮班,每天对着郑璇的耳朵“喊”话,用声音激活她残余的听力。
    郑璇重新对声音有了反应,父母决定教她说话。家里花光了积蓄,买回了助听器和双卡收录机。从那以后,郑璇上午跟着录音机读拼音,下午对着镜子练口型,晚上父母则为她纠正发音。1984年底的一天,当郑璇在沉默一年后重新喊出“妈妈”时,全家人哭成一团。功夫不负有心人。6岁时,郑璇的语言能力已接近正常孩子水平。
    转眼间,郑璇上小学了。没有了亲人的呵护,郑璇硬着头皮去适应学校这个陌生环境。由于沟通不便,写日记成为她表达喜怒哀乐的唯一方式。
    在日记里,郑璇写下这样的话:“我是一只丑陋的毛毛虫,听不到声音,没有朋友,但我要用成绩来证明,我不比别人差。”
    郑璇开始玩命地学习:上课时,她边抄笔记边看老师的口型,回家后父亲结合笔记重新给她讲课。学完当天的课程,父女俩还得预习第二天的新课。初中开设了英语课,她听不清老师的发音,只能抱着收录机反复听、反复练。累得撑不住了,她会拿出日记本,写一段话鼓励自己。
    就这样,郑璇的成绩从小学起一直名列前茅,年年都受到学校表彰。初中毕业,她考入省重点中学武汉二中,在那里,她遇到了班主任陶筱玲。
    在陶老师的鼓励下,郑璇开始主动与同学接触,并与同桌的女孩成为好朋友。得知这一消息,陶老师在批改周记时写道:“你是一朵脆弱而美丽的花,正慢慢地舒展着你的花瓣。要相信,你是最棒的!”
    1998年,不满17岁的郑璇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攻读中文专业。
    然而,大学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大学英语课都是大课,两百多人一间教室,老师用英语教学,不写板书,一节课下来,郑璇根本不知老师讲了些什么。
    无奈之下,妈妈准备向校方请求让郑璇免修英语,但她却说:“我要自学成材”。凭着一股倔劲和扎实的学习基础,她在听力内容全靠猜的情况下,分别以78分和61分的成绩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被校方称为“奇迹”。大学毕业时,由于成绩优异,她被保送为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
    如果说失聪为郑璇关闭了一扇门,那么网络则是为她打开的一扇窗。
网络让郑璇结识了许多聋哑朋友,朋友们的种种遭遇,让学习古代汉语的郑璇萌发了研究聋人语言学、病理语言学的想法。她买来相关专业书、学习手语,武汉市各聋校、康复中心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她担任了多家聋人网站的管理工作,并参与全国性的聋人字幕工程等多项公益活动,为残疾人权益鼓与呼。业余时间,她还参加省残疾人艺术团的义演。
    去年10月,郑璇当选“武汉市优秀青年”。领奖之后,她心潮澎湃,在日记本上写下一段话:“风雨过后,天空出现了彩虹,丑陋毛毛虫也惊喜地发现,自己早已破茧而出,化作了一只美丽的蝶。”
    郑璇告诉记者,无论这次博士生考试结果如何,将来她都会投身聋哑人康复事业。

 

说明: 身残志坚的武汉姑娘郑璇照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