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jquery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学习交流
陈玲:《互联网+ 从IT到DT》第4-6章的学习与交流
2016年08月23日

关于“互联网+”的学习与交流

 

今天我学习的是《互联网+:从IT到DT》这本书中的一些知识,主要是书中第四到第六章的相关内容。互联网自“诞生”到“进入”并且“深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其所爆发出来的巨大能量,让我们有目共睹。互联网现在和将来的巨大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应学会利用互联网,让互联网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帮助,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互联网+”,互联网可以“+”在很多方面,“+”得其效用和前景都是不可估量。

《互联网+:从IT到DT》,这本书是对于“互联网+”的一个较为详尽的阐述。第四章讲述的是“互联网+”的分工体系,第五章讲述的是“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第六章讲述的是“互联网+”的组织模式。我认为在这几个章节中,对于我们有十分重要的几个知识点,主要有如下一些:

 一、这本书的名字叫《互联网+:从IT到DT》,那么什么是IT,什么又是DT呢?相信关于IT大家都已经不再陌生了,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信息技术;而DT (Data Technology)呢,是指数据技术,是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相对应的。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呢?马云曾经说过,二者的区别在于,IT时代以“我”为中心,DT时代则以“别人”为中心,让别人更强大,开放和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对我们来讲,未来DT时代最大的机遇也是最大的挑战就是我们把所谓互联网经济做起来,互联网经济就是把传统行业和IT行业进行完美结合,完美融合。而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互联网+”。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二、认识“互联网+”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进行,一个是它的分工体系,一个是它的商业模式,再一个是它的组织模式。

(一)“互联网+”的分工体系

 根据《互联网+:从IT到DT》这本书中的阐述与说明,我们可以获知:“互联网+”的分工体系,它其实就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化协同,而这种协同是以数据为基础,以分享和交换为目的,并最终实现有效分工的。我们如果想要较好了解这种分工体系的特征,就需要从了解它的“数据驱动流程”以及“数据的分享或交换”开始。最后,也就能够理解这种新分工体系的基本特征了。

 1.数据驱动流程

 要了解“互联网+”的分工体系,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一个概念,那就是“数据驱动流程”,事实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提升,加速了信息( 数据) 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中的渗透,直接促进了产品生产、交易成本的显著降低,从而深刻影响着经济的形态。这个过程也就是本书中所说的“数据驱动流程”。

 2.数据的分享或交换

 信息技术革命为分工协同提供了必要、廉价、高效的信息工具,也改变了消费者的信息能力,其角色、行为和力量正在发生根本变化。从孤陋寡闻到见多识广,从分散孤立到群体互动,从被动接受到积极参与,消费者潜在的多样性需求被激发,市场环境正在发生着重大变革。而这个过程中,有个重要的事情不能忽视,那就是数据的分享与交换(关于此概念本书的第34页有详细的说明)。数据只有拿来分享与交换,才具有意义,否则便失去了意义。我们谈“互联网+”必须要了解这一点,而这也是“互联网+”的分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分工合作得以完成,是有赖于信息数据的分享与交换的。

 3.新分工体系

 在“互联网+”的时代,以企业为中心的产消格局,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全新格局。企业以客户为导向、以需求为核心的经营策略迫使企业组织形式相应改变。新型的分工协同形式开始涌现,而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新分工体系”。于是,“小而美”成为了企业常态。同时,由于节约了信息成本,交易费用降低令外包等方式更为便捷,企业不必维持庞大臃肿的组织结构,低效、冗余的价值链环节将消亡,而新的高效率价值环节兴起,组织的边界收缩,小企业成为主流。

  除此之外,生产与消费也更加融合:信息( 数据)作为一种柔性资源,缩短了迂回、低效的生产链条,促进了C2B 方式的兴起,生产与消费将更加融合。实时协同成为主流:技术手段的提升、信息( 数据) 开放和流动的加速,以及相应带来的生产流程和组织变革,生产样式已经从“工业经济”的典型线性控制,转变为“信息经济”的实时协同。此外,就业途径更多样:信息技术为灵活的工作方式提供了可能,就业形势多样化。“信息经济”条件下,由于沟通、协作的门槛降低,评价和信用制度的完善,专业技能的价值进一步凸显,个人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就业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年轻一代经由网络,利用外包方式,可以充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工作的地点,为多家企业提供服务,比如翻译、设计、客户服务等工作,企业的雇佣方式和组织形式、人们的就业方式和收入结构都将出现改变。

(二)“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主要是C2B模式的商业模式。何为C2B? C2B是指消费者对企业。C2B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美国学者RossMuller(罗斯 穆勒 )在2006年洛杉矶新型电子商务年会上第一次使用了C2B这一词汇来形容电子商务网站的运营和盈利模式。C2B模式是以消费者为导向,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主动参与到产品的设计、生产和定价的过程中,来定制满足自身需求的个性化产品。

    关于C2B我们应该来做一个详细的了解。主要应该来了解一下C2B模式的机制与特征。相较于B2C模式而言,C2B模式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属于信息化时代。C2B模式的运行机制是个链条,而这也是其最大的一个特征:即“消费者—零售商—批发商—制造商—供应商”,这与工业化大生产时代恰恰相反。随着前后向供应链的进一步整合,C2B 链条将逐渐简化成“消费者—制造商—供应商”,互联网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将直面消费者。

(三)“互联网+”的组织模式

“互联网+”的组织模式是比较复杂的,也是非常多样化的。该书主要是基于“云端制”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与说明的,认为“互联网+”的组织模式就是云端制与柔性化。关于云端制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从产业组织的视角看,现如今多数企业都在走向“云平台+小前端”的组织方式,而这就是一种“云端制”。概括来讲,云端制是“互联网+”的一种有效组织结构;这个组织过程是“自组织化”的,其组织边界呈现“开放化”特征,而组织规模则是“小微化”。

“互联网+”的时代,其参与个体,也呈现出了一种“专家化“与”柔性化”的特征。具体来讲是这样的: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将是知识工作者,都有一技之长,都是“专家”,这将让个体的工作与生活更加柔性化。不难想象,基于云端制的未来企业组织将凸显小微化与柔性化趋势,与工业时代的商业运作不同,云时代的商业运作的标签是:网状协同、生态化、个性化、弹性化、去中心化、分布式决策、社会化自发协同与“柔微化”。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认知,此次就分享到这里,谢谢!

附件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