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jquery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学习交流
汪煜:建设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如何坚持绿色发展
2016年08月23日

建设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

                      ——如何坚持绿色发展

(2016年8月19日  汪煜)

 

近年来,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兴起“晒天气”的风潮:每有蓝天白云,微信朋友圈大都会被“天空蓝”刷屏;每遇雾霾天,“吐槽”大大增加,不少网友说:“我也是醉了”。可见,空气质量好坏变得格外引人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

绿色,大自然最常见的颜色之一,常被喻为生命色、环保色。绿色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国古代就十分强调对自然的尊重,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朴素的绿色发展观。绿色发展也是世界潮流,2008年联合国倡导世界各国推行“绿色新政”,世界各主要国家也都制定了绿色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先后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强调要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写入“十三五”规划建议,充分体现了党对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深邃思考。绿色发展的提出主要基于几个国情:

一、我国资源状况需要绿色发展。从资源来讲,我国并不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面积每年受季风的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产或生活。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淡水资源、森林面积分别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8%和12.8%,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长期以来,我国生产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加剧了环境约束,越来越成为制约发展质量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我国环境形势需要绿色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2014年,在全国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161个城市中,有145个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许多城市常常被雾霾笼罩。水污染依然严重,在主要河流、湖泊设置的968个水质监测点的监测数据表明,有近四成水体被污染。镉、砷、铅、铬、汞等重金属污染严重,成为土壤中长期存在的“毒瘤”。“美丽中国”已经难以承受环境破坏之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

三、我国发展阶段需要绿色发展。“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污染呈现上升趋势,如果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在达到峰值,经过拐点之后,会逐渐下降。从我同发展阶段来看,经过长期快速发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改变“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模式,将导致资源支持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再不刹车就可能跌入“环境陷阱”。能否顺利越过这个坎,绿色发展是关键抉择。

针对这些情况,党和国家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一、功能定位谋划好

国土是绿色发展的空间载体,需要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域。2010年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把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明确了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图和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目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健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配套政策,引导各类主体功能区把激励政策与限制、禁止性政策相结合,把开发和保护相结合,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谋发展,约束不合理的空间开发行为。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二、低碳循环可持续

低碳循环发展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使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十三五”规划总的要求是,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让低碳循环发展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建立现代能源体系,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推动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主动控制碳排放,实行低碳发展,加强对高能耗行业能耗的管控,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同时,推动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鼓励绿色出行,降低人均碳排放量。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三、资源利用高效化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源泉和条件。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土地、能源、水资源等普遍吃紧。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形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先后出台了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等最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让资源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倡导全民节约社会风尚。

四、环境治理出重拳

2015年1月1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提出了对环境污染“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狠招,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法。“十三五”规划提出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实现与全面建成小康注会相适应的环境质量指标。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

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整体的进步。绿色发展强调的是“人民福祉”,回应的是人民群众渴望提高生活品质、希望呼吸清新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拥有宜居的环境、吃上放心食品的美好期待,充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为一名党员和普通公民,增强自身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节约意识,从节约一张纸,不乱扔一个塑料袋做起,就是为绿色发展做贡献,为子孙后代谋利益。

附件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