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jquery

会议文件

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五年工作回顾(2013-2018年)

2018-06-26

1988年上海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下,上海残疾人事业开拓进取,砥砺前行,走过了30年光荣历程,取得了重大成就。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形势要求和残疾人愿望,全面落实上海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推出一系列重要举措和重大政策,让残疾人与全市人民一道享有发展机会、共同享受美好生活。这五年,是残疾人事业发展最快,财力投入最大、残疾人获得感最强的五年。

一、切实保障民生,共享美好生活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我们始终把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改善残疾人生活,作为做好残疾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织密织牢就业和保障安全网。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逐步形成以按比例分散性就业和集中就业为主,辅助性就业、灵活性就业、自主创业为辅的残疾人就业格局。率先实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专项招录88名残疾人,应届残疾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1.2万名就业困难残疾人通过辅助性就业实现劳动增收,12.7万余人次残疾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建立“创客201”形成残疾人创业孵化新模式,在国内外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残疾人登记失业率2.77%,创历史新低。构筑更为完备的残疾人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制度。实现残疾人基本社会保险全履盖,重度残疾人参加居民养老、医疗保险补贴每年惠及9万多人次;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帮扶近27万名残疾人,落实残疾人交通出行优惠政策全覆盖。完善残疾人信息通信补贴、盲人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免费、下肢残疾人乘坐多功能出租车优惠等一系列政策。

提前实现人人享有康复目标。全面开展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辅助器具适配和残疾预防等康复服务。残疾人康复服务量年均达47万人次,康复服务覆盖率99%以上。累计投入康复经费28亿元,为45万人次残疾人提供免费健康体检,为各类残疾人配发辅助器具70余万件,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研制取得重大突破:为3.7万余名残疾人提供养护服务,为1万余名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完善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各类康复机构超2000家,“阳光之家”“阳光心国”等残疾人日间照料机构更加规范。推进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成为国家工伤复示范基地。

持续深化教育优先制度安排。遵循“完善特教体系、推进医教结合、实施融合教育、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内涵发展”的要求,以全面实施医教结合为推动力,提升本市特殊教育发展水平。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零拒绝”,实现入学率超过99%,扩大免费教育范围,覆盖从学前到高中各学段的残疾学生。推动开发残疾学生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全市建成18个特殊职业教育办学点。完善残疾学生教育支持服务举措,1500多名残疾学生考入全国50多所全日制大学。持续实施残疾学生及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教育补贴,帮扶近2万户残疾家庭。终身教育服务保障体系日趋完备,依托上海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不断丰富无障碍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医教结合,整合社会资源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

二、推动残健融合,促进全面发展

实施残健融合发展,努力营造促进残疾人广泛参与、充分融合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帮助更多残疾人融入社会生活。

不断优化残疾人舆论宣传氛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展示残疾人事业成就,为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构建集残联微信公众号、残联官网、灵芝草杂志为一体的融媒体平台,扩大宣传范围、加大宣传影响。坚持开展“全国助残日”“上海助残周”等重大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重视残疾人工作理论研究,承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一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涌现出一批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典型,通过先进事迹宣讲等形式,激励更多的残疾人克服身体障碍,自强不息、奉献社会,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推进残疾人交流合作,组建盲童无伴奏合唱团,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成立70周年残疾人主题活动,获得广泛赞誉;承办联合国亚太经社组织信息环境无障碍国际研讨会,为构建残疾人事务国际合作协调机制贡献力量。

充分展示残疾人文化体育风采。上海残疾人艺术团、上海残疾人合唱团、上海聋人舞蹈团等各类残疾人特殊艺术团队的足迹遍及国内外,用自强精神、超凡才华,诠释生命力量,上海代表团在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实施“自强健身工程”,建立176个残疾人体育健身自强点,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残疾人达到15万人。2014年仁川亚残会,上海运动员获19金6银4铜的好成绩;2016年里约残奥会,上海运动员夺得9金10银3铜,勇破2项世界纪录,为祖国赢得殊荣。

努力改善全社会无障碍环境。实现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和同步验收,积极开展上海迪士尼等重大工程无障碍设施建设督导;政府网站、公共服机构和公共交通工具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信息交流;推进企事业单位无障碍设施建设,改善残疾人就业环境。连续实施为农村困难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的市政府实事项目,惠及8000多名城乡困难残疾人。落实政府部门网站无障碍首页改造,建成国内首家“无障碍数字图书馆”,延伸“阳光院线”无障碍电影放映到社区,实现每天直播手语电视新闻,拓宽残疾人信息交流渠道。

三、把握时代要求,推动制度创新

全面把握残疾人工作的时代要求,着力做好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聚合社会助残力量和资源,满足残疾人多样性、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加强事业发展顶层设计。修订并施行《上海市实施く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印发《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意见的实施意见》,编制《上海市残疾人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上海市“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残疾人专章,颁布《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的实施意见》。市、区残联和各级政府部门相继推出数十项惠残举措,为不断改善残疾人状况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推进服务工作重心下移。实现残疾人业务受理下沉街镇,23项残疾人事务纳入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服务苑围,2项行政审批事项和16项服务事项接入市政府网上政务大厅,方便残疾人就近办事。残疾人工作纳入街镇社区服务职责范围,形成居村委、专业社会组织、街镇残联各司其职的助残服务新格局。推进助残服务社会化,将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重点领域。颁布施行政府购买助残服务工作实施意见和服务项目目录,每年投入近3亿元。各级残联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助残服务,承接助残项目的社会机构超过200家,提高残疾人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扶持一批残疾人满意、社会反响良好的助残服务机构和优质项目。

实施信息数据智能应用。启动“上海市残疾人数据资源中心”建设,汇聚残疾人社会保障、康复、教育、就业等数据信息,形成纵向对接中国残联、横向对接政府部门、集成近100个应用模块的残联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对象范围覆盖全市持证残疾人,率先采用移动终端上门采集数据,入户调查率达到98%;委托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査总队建立残疾人家庭收入调查制度,运用大数据,客观反映、科学分析残疾人需求,为精准施策提供决策依据。

四、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履职水平

巩固和发展群团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夯实基础管理,建立多元支撑,开创残联工作新局面。

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配合人大、政协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执法检查、无障碍环境建设视察活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政协委员提案83件。着力建设阳光信访、责任信访和法治信访,全力化解信访突出矛盾。充分发挥“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作用,试点开通残疾人手语视频服务,满足聋人群体特殊需求。拓宽残疾人诉求反映渠道,倾听残疾人心声,拉近与残疾人的距离。推动法律服务延伸到基层,构建市、区、街镇三级残疾人法律服务网络。组建助残律师志愿服务团,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引导残疾人合法合理维护自身权益。

强化残疾人组织队伍建设。健全以市、区残联为主导、街镇残联为骨干、居村残协为基础的基层残疾人组织网络,提高基层残疾人组织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市、区、街镇、居村残疾人组织“四级网络”,完善职能,做到残疾人在哪里,残疾人组织就建到哪里。残疾人专门协会认真履行职责,广泛联系残疾人,形成“希望之家”“助聋门诊”等服务品牌。打造精干高效的专职队伍、聚合来源广泛的兼职力量、壮大全民参与的志愿资源。残疾人工作者更加专业化,助残服务队伍更加规范化,助残志愿服务力量更加多元化。遍布社区的残疾人专职委员,走千家入万户,将服务送到残疾人身边。大力培育优秀残疾人,建立残疾人人才库,加强人才储备。

扎实推进残联组织群团改革。牢牢把握群团改革的正确方向,进一步增强残联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解决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突出问题。查找短板、查摆问题,形成清单,制订《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改革实施方案》,指导各区完成群团改革方案,确保市区两级残联改革上下联动、有机衔接、同步推进。通过改革,上海残联组织体系更加完备,队伍结构明显改善,基层力量显著增强,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重点查找工作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及时为残疾人排忧解难,推动残疾人事业改革创新再出发。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