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jquery

代表风采

韩颖:用声音创造整个世界

2018-06-25

迎着初升的阳光,我们走进韩颖老师的办公室,“立者,建始也”,对于这位全盲人士、全国自强模范来说,这里也可以说是她一个新的事业阵地。一面墙上贴满了有关于“光影之声无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的工作日常、演出合影、宣传资料。

“无障碍电影在全球来说也是一个新事物,而正是在上海市残联的指导下,目前我们的无障碍电影各方面发展都可以说是全国领先的。”谈到“光影之声”的项目,韩颖自豪的告诉我们。其实如果不是事前介绍,你几乎不能发现这位形容端正、举止优雅、说话语速很快,性格爽朗的女士,她早已完全看不见这个世界。

“有谁比盲人更能理解盲人的需求呢?”

在因病致盲之前,韩颖最喜欢看电影,还爱写影评。2011年全盲之后,她便再也无法走进影院。大约在2014年,她在电台里听到上海正在招募无障碍电影制作的志愿者,“我很心动,但担心人家不需要盲人。”而市残联领导的这句话却最终鼓励她投身到了这项公益事业中。

如今,正式注册成立近2年的“光影之声无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在志愿者与各方机构的帮助下,正以每周一部新电影的速度,收录进新华数字电影院线,在市残联的统一管理之下,通过机顶盒输送到千家万户的盲人身边。2017年她们计划完成50部无障碍电影的制作,2020年计划覆盖全市范围的所有盲人观众。

“光影之声无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在志愿者与各方机构的帮助下,正以每周一部新电影的速度,送到千家万户的盲人身边。对于韩颖和她的志愿者“小伙伴”们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

“记得我和原上海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院长于江老师制作的第一部无障碍电影《可可西里》,撰稿就磨了三个月。” 韩颖告诉我们,“整个制作过程里面撰稿是最难的,每一部电影的文字量大约都能达到2万多字,要尊重原片,逻辑合理,要优雅得连文盲都听得懂,还要好听。”

在我们采访前,她正在制作《大鱼海棠》,“有一个镜头是一扇门,门上写着一个‘生’字,这时候我们一定要说明白那是生死的‘生’字,同样,电影中类似‘无所依凭在水里挣扎’这样的台词,也都要说的通俗易懂,不然盲人就完全一头雾水。”

因此,撰稿志愿者都需要经过大量培训,不仅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还得耐得住寂寞。很多志愿者都是先把眼睛蒙起来,去听,然后再写,有时5分钟的一段画面要磨几个小时才能出稿。

韩颖后天失明,她更能够体会到盲人对世界的渴求。初失明的日子,她曾有5年左右“闷在家里,内心绝望”,直到有了导盲犬,走出了家门,她才逐渐找回自信,找回生活。“无障碍电影与其说是让盲人重新获得‘看大片’的机会,不如说更是盲人们社交的一种方式。走出家门,聚在一起,‘看电影’,并互相交流,你看到那个场景,就会知道这对他们来说有多么重要。同时,电影里有很多文化现象,我们把它‘说’出来,也让平时失去了关注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的盲人们能够不断的增长见识,也为他们带来了被尊重的感觉。”韩颖认真地说。

最近,“光影之声”陆续推出了《遵义会议》、《辛亥革命》、《建党伟业》等“大片”,还为盲童制作了《葫芦兄弟》等动画片。韩颖正在计划把她们多年来的经验,汇编成“无障碍电影制作的理论指导”。她告诉我们:“无障碍电影起源于帮助失明人士,但我们希望它未来是属于全人类的一部部艺术作品。”

对于韩颖,她曾是上海第一个走进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场的盲人考生,她是全国第一个参加英语口译资质认证的盲人,她是第一个通过上海市人保局主考的速录考级的盲人,她还拥有汉语言文学和商务英语双学士学位。如今,她又成为无障碍电影的制作人、撰稿人、审稿人。

当我们请她用几个形容词形容现在的生活时,她用了“幸福的、满意的、感恩的、充满希望的”几个词。阳光从她身后的窗户照进屋内,她的身上笼上一层淡淡的光晕。她说:“没有人掉进水里是可以自己拽着自己头发上来的。”在某种意义上,生活的价值在她的身上体现得更为饱满、更为充盈。

(信息来源:上海市残联微信公众号)


[关闭窗口]